读书人

晨诵前段开展情况回顾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4-18 10:54:14 作者: rapoo

10月26日,我校全面开展了晨诵读活动,至今一个半月,可以说是进展顺利,质量较高,有声有色,卓有成效。《灵宝教育报》对我校本期书香校园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长篇报道,重点而详实地报道了我们开展晨诵、读写绘、整本书阅读的情况;晨诵组开展了校级组内晨诵观摩课,先后为国家教育部领导、中国教育报记者,市教研室、普教科领导,峡市第二实验小学领导上了示范课,得到了好评,市教体局办公室还出了一期教育教育信息介绍我们的经验做法,供全市学校学习借鉴。这些必须感谢刘雪峰主任这个组长的组织领导有方,感谢各年级骨干教师的带动示范,感谢各位老师积极的思考与实践。

但在前段时间的晨诵中,我们还发现有些问题,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需要我们很好的改进。

1、晨读,学生会读、能读懂、读通顺、读流利,这还只是停留在过去的早读水平上。读了几遍,我们的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这个水平,这时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指导、引领作用,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读中去感悟,达到读畅、读情、读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道。这“味道”比较讲究,包括语句停顿、朗读语气、人物情感等。

2、教师范读应该基于自身的体验去阅读。老师是晨诵中的领唱者,老师的声音是对这首诗歌的最好解释。因此,在晨诵课上,老师应该呈现自己真实的声音,而在公开课上,教师往往包装了自己的声音,导致与学生之间产生一种隔膜,课堂变成师生之间的一场表演。所以老师的声音一定要自然。我们希望听到真实自然常态的课。

3、打破共读,提倡站读,要养成习惯。

早上共读太多,自由朗读太少,这不符合晨诵的宗旨。共读整齐划一,容易(不是必然)滋生惰性,往往消灭个人体验以及独立思考。

老师让学生自由阅读,结果学生不自觉地共读,老师再提醒学生不要共读,结果学生仍然不自觉齐读,老师没有纠正。遇到这种情况,要坚决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通过反复的纠正来促成阅读的解放。

而必要的站读(不能一直让学生站读)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不被桌面上的东西所干扰。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动作,手舞足蹈,有利于进入情境。

4、模仿创作。

有些诗而言,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造性地改写,将自己的生命写入这首诗里。当然这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然后在下一次晨诵课或者语文课之前由学生自由表演,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表演,其他学生往往也会深受感染。

我们改编诗往往局限于原诗的固有格式,希望我们老师的思维再开阔些,再放开些。如:“我是一只小蝴蝶”,这是诗人周梦蝶的生命体验。或许有的学生(特别是男孩子)不喜欢蝴蝶,喜欢狮子老虎或者其他小动物甚至植物。这首诗告诉我们,哪怕你是一个小小的蝴蝶,也要自信勇敢,要坚守那份感动与美,那么,哪怕是一条虫子,也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每个孩子都可能改写第一段: 我是一片绿色的叶子 我不显眼,也不绚丽 但是,我很善良,也很有生机 我敢于向天下所有的 以平等待我的眼睛说 我是一片绿色的叶子!学生可能将自己投射到自己喜欢动物或者植物上去,然后将自己的品质或者自己喜欢的品质放进去,后面的美丽的句子就与学生获得了某种呼应。教师可以首先基于自身来完成改写。许多儿童诗歌都有这种“可写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能够重写,要慎重。

5、教师的不可束缚局限学生的思维

晨诵中老师说:“我们读的时候还可以做动作”,自己带头做起来,可爱的孩子们紧跟着一起做,全班动作也就统一起来了!这是我们老师束缚了学生,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每个人所向往所幻想所追求的童话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的表现动作也应该不同,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动作,孩子们才会兴致盎然。老师不能一味的按照预设的环节走,而应该注意用心和孩子诵读,这样会生成许多不可预料的精彩……

6、必要的引导分析

晨诵反对琐碎的分析,但是仍然强调必要的理解,否则,与读经何异?——铁皮鼓

如何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尽快进入诗歌?如果反复的诵读不能够使他们进入的话?教师或许要通过必要的讨论分析帮学生理解诗歌。——干国祥

比如《我是一只小蝴蝶》,在这首诗中,可能有三个问题值得讨论:1) 一个小小的蝴蝶,为什么敢于向整个世界发表宣言? 2) “世界老时,我最后老,世界小时,我最后小”是什么意思? 3) 当世界沉默睡觉的时候,我为什么不睡觉?问题一是让学生增强自信,每一个个体,在这个世界是都是独一无二的,都非常重要。问题二让学生回答,或许会有许多有趣的答案,不要强求唯一,这里的“我”,是加了定语的“我”,一切美好的品质,都将穿越我,与世界同在,甚至比世界更久,比时间更长远。问题三里的“我”,也是指那种感动,那种美,指那种美好的东西,美好的品质将永远存在,永远“醒着”,永远为人类守夜。教师的这种理解可以用一种通俗的方式表达,即使不说出来,教师也要理解。

再比如罗大里的《墨水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容。 “在墨水瓶底隐藏着宝物”这个“宝物”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它是全诗的灵魂,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学生回答说“宝物”指的是知识,教师及时引导,宝物可以指知识、勇气、信心、勤奋。只要我们拥有这些,就一定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下灿烂的词句。因为对这首诗学生有所理解了,再读时,一次读的非常到位。

我们已经渐渐领悟晨诵之精妙处,但孩子们亲历晨诵的洗礼,还需要一段时日,这只能耐心地等待时间。一个月,或者半年的时光。毕竟,我们已经走在这条芬芳、清新的路上。

读书人网 >优秀作文精选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