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04-19 10:42:28 作者: rapoo
巧用形象点亮叙事的诗意美
中小学生写叙事作文时,很容易眼睛只盯着这件事,就事写事,一竿子插到底,把重心放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上。而这种只局限于写事的作文,往往容易使叙事单一,浅薄,一马平川,缺少色彩与感人的力度。就像我们春游,蒙着眼睛走,沿途不见任何风景,虽然走了很远,走得很累,也走到了目的地,但是没有享受到走路观看景致的乐趣。这样的作文就不容易出现亮点。那么该怎么办呢?
有一种值得推崇的谋篇布局的技巧——形象贯穿法——可以帮助我们巧用形象,点亮叙事的诗意美。
方法很简单,也很容易掌握,其方法是:将故事中的某个能给我们带来感触的形象,进行反复地强调,让这个形象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像被着意渲染了的一抹色彩,随着行文跟进,最终为故事染上浓浓的情感。
这种技巧,需要在谋篇布局的时候就考虑好所追求的效果,和所要强调的故事中的某个形象,在行文时,注意让这个形象多次出现即可。叙事的时候,只要你愿意去做,一个本来不重要的形象是完全可以多次出现并发挥其出人意料的作用的。
我们来阅读wx—冲锋一号的《桃花开了,妈妈笑了》一文:
桃花开了,妈妈笑了 wx—冲锋一号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小草冒出了芽尖儿,鸟儿站在枝头亮起了歌喉,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姥姥家楼前的那棵桃树也早已展瓣吐蕊,花开满树。
我和妈妈信步走到树下,枝头一簇簇粉红开得尽兴,开得热闹。让我惊讶的是,有些枝条上竟然还挂着待开的花骨朵儿,它们饱涨得要炸开似的,隐隐约约地露出娇羞的粉红。让人不由得想到元稹的诗句:“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我正被这眼前的景致所吸引,却瞥见妈妈默默地抚着花团锦簇的枝桠,面色凝重。我探过头去,只见妈妈双眼盯着花枝,心思却似乎飞向了远方。更让我吃惊的是,两滚晶莹的水珠竟漾在妈妈的眼里。我慌了,不知所措。妈妈回过神来,轻轻说道:“你的姥爷最爱这桃花,总说这桃树下透着一股神奇的力量。”
我释然了,原来妈妈是在为早逝的姥爷而伤感。是了,姥爷早早的离去,整个家的重担被身为老大的妈妈用她那稚嫩的肩膀扛起,多少心酸、多少劳累都流逝在岁月里。如今,舅舅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每天勤勤肯肯地早出晚归,就像那些采集花蜜的蜜蜂那样任劳任怨。姥姥则有时优哉游哉地种树,有时津津乐道地为全家讲述从电视上学来的养生妙方。一家子过得就像这满树的桃花般那样红火、安逸!
我轻轻地晃动了一下树枝,阵阵桃花的幽香在春风的拂托下萦绕在我们的身旁,顿感心旷神怡。我抚摩着妈妈的肩膀,靠近她的耳畔:“妈妈,我会孝敬你一辈子!”此时,我的双手仿佛瞬间感触到她的脊背挺直了。
妈妈摸了摸我的头,满脸笑容,伴着桃花一起甜美地笑了……
如果仅仅从叙事来看,这篇作文的内容较为普通,主要由回忆和对话作支撑。但是小作者却成功地将“桃花”引入了叙事,并充分发挥“桃花”的作用,让故事从头至尾都伴随着桃花的烂漫色彩,很普通的故事便因此而增加了许多诗意美。
很显然,小作者是把这个能够给我们视觉美,且与故事相关的“桃花”作为贯穿全文的形象来处理的。
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是环境描写,这里的环境描写,与故事的关系比较微妙,在叙事中出现的时机也非常自由,这就让属于环境要素的“桃花”可以随着环境描写随时出现,为我们带上了桃花般烂漫的美感。
接着事件展开,“我”“瞥见妈妈默默地抚着花团锦簇的枝桠”,“两滚晶莹的水珠竟漾在妈妈的眼里”,用实写的桃花自然引出对话,进入回忆。而在走出回忆时,出现了一处虚写的桃花——“一家子过得就像这满树的桃花般那样红火、安逸”,可见,“桃花”始终连贯着故事。
文章结尾处写“我轻轻地晃动了一下树枝”,似乎有点行文不严密,但是从效果上来讲,这个“晃动”是很有意义的,让桃花的幽香与自己给妈妈说的话融为一体,不只感动了妈妈,也感动了我们读者。
最后“妈妈摸了摸我的头,满脸笑容,伴着桃花一起甜美地笑了”一句,既有诗情,也有画意,就像一幅立体的画,展现在我们眼前,你会不由得不赞叹——真美!
这篇作文中,被反复强调和多次出现的“桃花”是故事环境中的一个组成要素。我们知道,环境的美很容易被察觉到、感知到,对叙事效果的影响也很明显。或许正是这些原因吧,我们使用这种提升叙事效果的方法时,环境要素被大家关注得最多,表达效果也体现得最好。因此,作文时,我们完全可以放开思路,不必局限于环境要素,只要是自己有感触的,可以引发情感和想象的的形象,都可以被用来为叙事添加一抹灿烂的色彩。
我们再来看love丹的《灯光的召唤》一文:
灯光的召唤 love丹
“你不要再回来了!”
“砰”!门被我重重关上,发出沉重的声响,也把爸爸的怒吼关在了身后。我的心,好痛!我飞奔着,任凭泪水肆意的流淌。累了,依靠着一棵枯树,冽风吹干了泪水,将寒意降到我的身上。迷茫地凝望着远方飘渺的“家”,朦胧中似乎有一线灯光在闪烁……
我裹紧了衣服,转回头,在夜色中一直向前走,四周都是黑夜。
就在刚才,因为抽考成绩不理想,妈妈的埋怨还没有结束,喝了酒回来的爸爸便挥起了巴掌,追着我打。我十分怨恨爸爸妈妈的严厉和粗暴。我明明很努力的,但是谁敢保证每次考试都能得优秀呢?稍有失分,我都没有胆量面对爸妈的疼爱。我知道,他们希望我做最优秀的孩子,这也是我自己的心愿啊。所以,家里的灯光总会陪伴着我的每一个深夜。当我困了的时候,灯光映亮的那张纸条就会提醒我:今天不吃苦,明天吃大苦。我不聪明,但我已经很尽心,很尽力。然而,爸爸妈妈总不满意我的成绩。我明白他们的心,也感谢他们的爱,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在鼓励着自己:为爸妈,也是为自己——争光!
我在野外走着,村子在我身后很远的地方,这里没有灯光,只有黑暗和寒冷。此时,我竟然惊奇心里萌生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有些牵挂那熟悉的灯光了。我站着脚,依稀看到远处手电筒的光亮像萤火虫般明灭着,还听到隐隐约约呼叫我名字的声音在风里飘散……我知道,那是爸妈在焦急地忏悔着寻找我……
灯光虽远,但我感到很温暖。不由得,我的眼泪在心里泛滥着,我终于决定回家。
到了,到了。爸妈正相扶着,站在门口的寒风里,手里的电筒照亮了他们脚下的路。我站在他们面前了,六目相视着,我似乎触到了爸妈面颊上晶莹着的湿润……
屋里的灯光绽放出迷人的花朵,在召唤我回来,我陷入一片感动之中……
在这篇作文中,“灯光”是小作者所反复强调的能够给我们带来感触的形象。运用“形象贯穿法”,最关键的就是——让这个形象多次出现。
“灯光”,在这篇作文中第一次出现是“我”赌气跑出家门之后,此时寒冷、孤独、失意涌上心头,回首望去,只见“朦胧中似乎有一线灯光在闪烁”,那是家里的灯光,荡漾着爱与怨交织的情感。
“灯光”第二次出现是在插叙段落之后,在“我”的反思中,竟然感觉“有些牵挂那熟悉的灯光了”。这里用“牵挂灯光”来体现自己的情感转化及对父母的理解。因为故事发生在夜晚,文中的黑夜正好衬托了那抹灯光。这之间还出现了手电筒的光亮,可以看做是对“灯光”的补充。
第三次出现灯光是文章的结尾,“屋里的灯光绽放出迷人的花朵,在召唤我回来,我陷入一片感动之中”,读来感人,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突出主旨的作用。
“灯光”这个被强调的形象,本来并不重要,但是,由于一贯而下,多次出现,最终发挥了良好的表达作用,为这篇作文增添了一份亮丽的色彩。
巧用形象点亮叙事的诗意美,我们都能做到的。
1天 〉24小时作文
让善良的根扎得更深作文
给孩子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作文
不一样的暑假作文
我们身边的数学(1)(更新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