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山中访友》导学案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4-23 10:38:26 作者: rapoo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导学案

课题

1、山中访友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2

编号

2003601

学习

目标

1、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并学会运用。2、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学习表达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笔记栏

自主预习:

1、 大声朗读课文,不要少于十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可以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悟。)

(1)、请给下面词语中划横线的字注音:树( )旋( )唱( )细( )进( )

(2)理解词语: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恩泽:

波光明灭: “ 岁月悠悠”和“悠悠的白云”中的“悠悠”的不同:

2、本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表达的? 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

3、读下面的短文思考:

山中漫步

不坐车,不邀友,徒步进入山中,去欣赏那里的美景。

首先,我来到桥上,这座桥经历了岁月的风雨和沧桑,已在这里站立几百年了。

接着,步入树林,林里鸟叫虫鸣,花飞花落,树木葱茏,望着天上的白云,听着山涧飞瀑的响声,我仿佛和这里的一切融为一体了。

忽然,雷声阵阵,雨来了,我立刻躲在一块岩石下面,它成了天然的大伞。雨停了,山谷里传出几声犬吠,鸟儿归巢,我也该给这山林说再见了。

(1)、这篇短文和“山中访友”相比,也几乎把山里的景物写全了,为什么就不能给人以如诗如画的感觉?并对大自然产生更浓厚的爱呢?(提示:《山中方友》在描写景物时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在叙述时人称又有什么变化?)

4、课文为什么以 “山中访友”为题?

5、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一鸟一石,都成了有生命的人,你可以和他交流诉说,你可以和他融为一体,你可以和他一起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和日月精华的润泽。请把自己置于这山林中,尽情地抒发你的情感吧,用你动情的语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6、身边的景,身边的物是否也曾经使你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与其情感共鸣,如果有,赶快动笔诉说一下情感吧,可以采用文中的表达方法。

阅读链接:倾听鸟语

我爱鸟。

过去在乡下,到处是树,有树就有鸟,树多鸟也多。麦泛黄时,黄鹂天不亮便亮开了嗓子,“大麦大麦黄黄,大麦大麦黄黄啦!”夏日里,布谷鸟不紧不慢地叫着“布谷──布谷──”,还有一种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在天空欲雨未雨时,急促地叫着“滴水,滴水”。云雀、白头翁、灰喜鹊、燕子……最多的是麻雀,田野里,草堆上,树丛中,成千上百的一哄而起,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刚进城那几年,宿舍围墙外有许多高大的梧桐。清晨和傍晚,成群的鸟儿,聚集在树上,准时举办着欢快热闹的“森林音乐会”。鸟声里,我们迎来朝霞,送走夕晖。我又仿佛找到了在乡下的那种感觉。后来因城建改造,梧桐被砍了,那清脆如洗的鸟声,成了记忆里的一个遥远的梦。偶尔看到三两只鸟儿惊恐地从城市的上空飞过,常觉怅然。噪音的嘈杂,环境的污染,生态资源的破坏,哪里还有鸟儿栖息的家园?

鸟语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节假日,我更爱到山里去倾听鸟儿的鸣唱。找一片幽深的林子,静静地躺在铺满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近了山的心灵。看小鸟在树与树之间跳荡,听绿荫深处的鸟声,忽断、忽续、忽远、忽近。顽皮的山雀,呼啦啦如夏日的骤雨,漫天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

鸟是世上尽善尽美的灵异之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长长的尾巴,尖尖的喙,鲜艳光洁的羽毛,优美无比的流线型体态,婉转动听的鸣唱。我常念江南青青的水稻田里,一只两只的白鹭,蜷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或者低飞于黄昏的空中,背衬以黛青的山和油绿的梯田,多美的一幅画,赋予了生活多少的诗意。不仅如此,鸟类在抑制农林虫害、鼠害,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人们提供直接的生活用品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在生物的进化、种子的传播、仿生学、气候学等方面,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假如天空里不见了鸟影,生活里闻不到鸟声,人类将会多么寂寞。多一点爱给鸟类朋友吧,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














我的积累:

我的收获:

读书人网 >二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