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讲道理,
清清楚楚《弟子规》
这两日,总看见女儿书包或文具盒里“多”东西,自孩子走进小学的这一年半时间里,少了东西我会告诫孩子要“守堆儿”,但多了就一定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再看看这些物什,从卡通信纸、动漫贴画、手工彩纸,到今天的三块橡皮,问她这些从何而来,总是信誓旦旦、理直气壮——“和同学换的”、“某某同学给的”;为什么给?“因为我帮助了她,借给了她铅笔、帮助她学习,所以,她为了感谢我就给了呗”。
听着这样的解释,有些疑惑和担心,一个小小的帮助就要换取回报,这“助人为乐”怎么就变了味呢?就在我准备继续、深入地询问时,她竟然恼火了,眼里还闪烁着不屑和藐视,脸上也一副没什么大不了的神情,甚至根本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这让我很生气。一直以来,孩子所需的学习用品从不曾怠慢,有需必买,文具盒里刚买不久的白雪公主橡皮静静地躺着,突然多的这三块很新,应该不是和同学换着用的,于是也不大相信女儿的那番说辞。从小就告诉她不能贪小便宜,而且最近还刚刚劝她把拾来的橡皮交到了讲台上,这两天是怎么了?恩威并施之后还是不肯道出原委,始终以一种顽皮、无所谓的态度面对我,终于,忍无可忍——把最近才听薛老师讲过的《我不想生气》丢到了一边,把自己根据故事总结的深呼吸、静夜思、诉衷肠抛到了脑后,抬起了胳膊、伸直了手臂,打了过去......那一刻,我的心仿佛掉在了地上,摔得粉碎!女儿的脸上挂着泪珠,我的心好比刀割,转身走开了,给彼此一个宁静的空间,好好想想吧......
孩子的脸确是六月的天,不一会儿,孩子抱着小狗走到了我的身边,很讨好地给我说话,极力想缓和先前凝重的气氛,而我的心在那时竟还是气鼓鼓的,仿佛一个即将爆炸的大火球。突然间,觉得自己还不如个孩子!不能这样,不能这样,深呼吸,深呼吸,我要和孩子再谈谈。
“妈妈,事情是这样的,她是我们班的同学,她上的是午托部,前两天,她没带铅笔又不能回家拿,我就主动借给了她,在她感谢我的时候,我就问——如果我给她10只自己叠的小青蛙,她能不能给我买5毛钱一袋的橡皮?”听到这里,我不能说自己的孩子狡猾,也不能说另一个孩子发晕,我只能说这是一场不甚公平的交换,显然,女儿在这个交换中是个受益者,何谓“助人为乐”、何谓“公平交换”,她还有些不明白。
问及钱的来源,女儿说是那位同学的,是大人给的。“那她是你的妈妈吗?”“不是!”“她是你的爸爸吗?”女儿露出不可思议的神色,估计不明白妈妈怎么会说出这等傻话吧,“也不是!”“她是我们家的亲戚、长辈吗?”“还不是!”“那你凭什么要她给你买橡皮?”“......”
女儿哑口无言,若有所思。“宝贝儿,在你还不会挣钱以前,只要是合理的需求,爸爸妈妈会买给你,好像没有让你失望过吧。用自己叠的小青蛙换东西不是不行,人家自愿给,你也乐意要,这样就可以交换,但绝对不能让人家给你买!需要买东西,回家找爸爸妈妈,你只能向我们‘要’!除了我们之外谁也不行!再说‘换’,如果你用一件很普通的东西换了人家明显很值钱的东西,那也是不能要的,换东西要公平,价值要相当。”
“而互相帮助应该是完全自愿的、不图回报的,如果我们用帮助对方来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根本就不叫‘帮助’,这只能是‘交换’。如果我们帮了别人,人家的一句‘谢谢’就是最好的回报!”“妈妈小的时候,学校还会在‘学雷锋月’让我们分组去军烈属家做好事,而我们也会像雷锋叔叔一样,做了好事不留名,为啥不留名,为的就是不图回报!”
讲清事由的同时,女儿也明白了同学们之间的“帮助”应该是不图回报的,答应第二天就把这袋橡皮还给那位同学,如果人家嫌旧了,就还人家5毛钱,而且今后再也不“白要”别人的东西了,如果真有同学出于友谊给了自己一个“小礼物”,自己也应该很大方地回报人家一个价值相同或略高的(这就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吧,等她再大一些应该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吧)。
道理讲通了,总觉得还少点什么,是它,那本原本打算寒假开读的《弟子规》,今天想让孩子自动自发地读上一小段。为了不让我把这件事情讲给加班的爸爸听,我们约好如果在爸爸下班之前背会了这一小段,并且弄清了文字的含义和道理,那么妈妈就要守口如瓶,好!
原文里有两个字不会,赶紧查字典,“顺承”不懂啥意思,我们一起看注释,从原文到注释,从译文到赏析,一起读了几遍之后,孩子明白了这两句话的意思,还很不好意思地给我道了歉。过了一会儿,又高兴地嚷嚷道,“妈妈,我会背了!你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那你告诉妈妈,父母为什么要责备自己的孩子?”“哦,那肯定是这个孩子不听话或是做了错事、说了谎话。”“那父母责备自己的孩子对吗?”“呵呵,对!”“那你觉得今天自己主要错在哪里?”“妈妈,我不应该发火,应该很有礼貌地听妈妈说话,应该接受妈妈的批评。”
到了明天,还想趁热打铁,让孩子挑着再读一段,不要求会背,只希望她能明白一个道理——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关于《弟子规》,临近末考,作业繁多,还是到了寒假再仔细地、系统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