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是孩子成长的维他命
童年是天真的年龄,也是做梦的时代。回首曾经的童年岁月,最难忘的是和同伴的冒险经历,最动心的是和同伴的融洽关系,最记忆犹新的是和同伴的趣味游戏,最津津乐道的是和同伴的交往历程。点点滴滴,萦绕心间,历经时间的洗礼、岁月的筛选,沉淀的是友谊,留恋的是真情。蓦然回首,我们发现,童年的记忆中,玩比吃重要,而朋友最重要。
有专家说“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朋友,比他考试不及格的后果还要严重得多。”要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童年的记忆,就需要他有一群很好的童年伙伴。
可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实在是太孤单了,钢筋水泥、高楼深院仿佛给他们构筑了一个个小笼子,而与电视、电脑、游戏机的亲密接触,又使他们与人离心离德。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使然,使得孩子从小养成了孤独、清高、自私、不合群,凡事独来独往,心中无他人,天下我第一的坏习惯。孩子没有知心朋友,没有同伴交流,长期处于自闭、封锁的状态,对心理和生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的北大投铊中毒事件,正是因为孩子不会交往、不善交往酿下的祸根。
王希,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父亲是一位农牧场的场长,从小学习特别勤奋,曾获得过“全国中学生化学大赛”第一名的骄人成绩,并被保送进北京大学化学系进行深造。正是这么聪明有为的孩子,在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被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惨痛的教训让我们剖析根由:王希从小就知道学习,不会交往,没有朋友。可是到大三的时候,他发现没有朋友很难生活,但是交朋友是一门学问,是需要学习的。王希不会,于是他就与同宿舍的一个男同学形影不离,人家上哪儿他就跟到哪儿。别人看见免不了说长道短,议论纷纷。见此情形,那个男生就不和他来往了。他没有了朋友,一生气就想报复那个男生。他搞来一种剧毒的化学药品——铊,放在那个男生的牛奶杯中。那个男生没有防备,喝了之后反应剧烈,疼痛难忍。王希看着不忍心又把同学送去医院就诊。结果那个男生住院一年,花费6万多元。而王希也因此枯萎了花季岁月。
前车之鉴,再次证明孩子没有朋友是多么危险的。可是,我们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状况:考了多少分?得了第几名?很少关心到孩子交了几个朋友?与朋友相处的关系如何?
怎样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互助?
首先、创设情景,以“群”制“独”。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在一起玩是毫无意义的消磨时间,所以孩子想出去找朋友玩时,家长就会找出一些理由阻拦,有意无意地限制和减少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其实,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离,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朋友永远是同龄的伙伴。如假期中或者双休日,多带孩子到公共场合或亲戚朋友家去玩,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他人交往,可以让孩子邀请伙伴来作客,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到别人家作客,多给孩子创造结交小伙伴的机会,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自主自由的交往环境,孩子会在与同伴的交往合作中激活情感、学会交往、增进友谊。
其次、鼓励孩子,珍惜友谊。
专家认为,孩子多一个朋友,就等于帮他们多打开一扇窗口,使其视野开阔,心胸宽广。每个孩子都有其可爱之点,也有其闪光之处。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让同伴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与进步。
调查发现,80%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于是对孩子交朋友的事情上横加干涉、横加指责。对孩子而言,学习好坏并不是他们的择友标准。不同类型的孩子在一起交往、相处,使他们对人的认识更全面,见识更多,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有能力与社会不同的人打交道的人。
最后、引导孩子,善待朋友。
每一个朋友之间,都有一份可贵的友谊,彼此珍惜友谊,就会在成功路上少一份阻碍,多一份成功。
孩子在一起斗嘴吵架是难免的,即使是好朋友也不例外。当孩子间发生了争吵,成人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要为此而杜绝孩子间往来,要采取劝解的办法加以疏导,切不可袒护一方;要帮助孩子多从自身寻找原因,如果是自己孩子错了,要让孩子主动去赔礼道歉,鼓励孩子与伙伴和好;还要教育孩子多关心帮助伙伴,当孩子的伙伴生病时,提醒孩子主动去关心探望。要让孩子将自己心爱的东西与同伴分享。教育孩子尊重、体谅伙伴,交往中要不怕吃亏不要处处占上风;还可鼓励孩子进行一些有意义的互赠礼品活动,如画一幅美丽的画,自制一个小玩具送给好朋友,从而不断发展孩子之间的友谊。
让孩子学会交朋识友是一门必修课,友谊是孩子成长的珍贵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