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放手,给语文课堂一个重生的机会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能否实现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转变的一个转折点。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开讲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科学小品文,我们尝试放手,引领学生自己研究学习,获取科学信息、整理知识要点、梳理说明顺序、揣摩说明方法、品析说明语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以第四单元第十七课《奇妙的克隆》学习为例,现述如下:
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预习课文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Clone这个英文单词怎么读?什么叫无性繁殖?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将会是什么样的?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克隆技术有没有坏处?……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查资料、读课文,自己尝试解决。结果学生们查英汉词典,找出了克隆的读音[kl[Un],读出了克隆的含义,读出了无性繁殖的定义,也找到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四方面表现。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二、多媒体的使用,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缘于“克隆”这一新兴科学名词,学生比较生疏。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我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汇总整理,制作独具特色的教学课件。课堂上,学生们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气氛浓厚,整个课堂热烈而有序,教学效果突出。
三、网络的利用,为教学者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
克隆是一项新技术,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认真研读是弄不明白的。为了更好的弄懂弄通克隆知识,我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有《克隆时代》、《人类进行克隆的历史》、《中国克隆动物研究大事记》等。通过这些材料,我初步掌握了克隆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克隆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与现状。这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使教学更有了基础。要求学生会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也应该会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个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者和倡导者。试想,教师都不会研究性学习,你如何能指导好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材料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研究探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克隆技术,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对克隆技术的发展,有着热切的关心,对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兴趣。课文中列出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几方面应用。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是有着双方面的作用。用书上的话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就象核能技术的应用一样,用来建造核电站发电,就是造福人类;用来制造杀人武器的原子弹,就是造祸人类。如果克隆技术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就为害人类。有的说,克隆器官,为残疾人服务,这是造福人类。
为更好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我以“克隆技术的利与弊”为题设计了辩论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辩论,明析学习内容,探讨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辩论过程,精彩纷呈。有的说,大熊猫是濒危动物,繁殖很不容易,运用克隆技术,可以保护国宝。有的说,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病毒,人类可就遭殃了…… 下课铃响的时候,学生们还意犹未尽。
课后,我陷入深深的反思:我们更多的时候实在埋怨学生们学习兴趣减弱了,学习动力缺失了,却唯独没有静心反思我们的课堂是否存在问题。而这,又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作为教师,我们应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峰顶, 探索,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