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专业成长向更深处漫溯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5-01 11:21:23 作者: rapoo

专业成长,向更深处漫溯

一个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乃至卓越教师,不仅源于漫长岁月中的潜心修炼,也源于一次又一次或大或小的相遇。谁是最具成长力教师?每一次的寻觅和发现,就是一次和优秀者的相遇。在这些熟悉的名字背后,是一段正在书写的教育叙事。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期待,若干年后,他们会抵达怎样的高度,书写出怎样的生命传奇?

前不久,看到一段采访儿童阅读推广人梅子涵教授的文字,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当记者问到梅子涵教授该怎样介绍他的身份,在教授、儿童文学作家、博导、讲故事的人等诸多身份中,“儿童阅读推广第一人”是否才是他最重要的身份?梅子涵教授说:“有很多种身份都是属于我的。首先是作家、儿童文学教授,同时也是儿童文学推广人。这些身份是不可以分开的,正因为我是一个为儿童写作的人,是一个阅读过很多世界儿童文学作品的儿童文学教授,所以我去当阅读点灯人,才会有更高的位置,更准确一点的目光。如果把我前面那些身份都抛弃掉,我后面的身份就会没有力量。”

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学术积淀,以怎样的方式一路走来,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着他能做成怎样的事情,能做到怎样的高度。对于教育,也是如此。小讲台呼唤的是大教师,热情、爱心、奉献,解决不了教育当中的诸多问题的,很多时候还会因为爱的名义戕害更多的孩子。教育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不断提升的专业智慧来应对。最终决定一个教师能够走多远的,是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自身的开放、吸纳、领悟能力以及由此习得的专业水平。那些渴望优秀、朝向卓越的老师,必须摆脱课的束缚,关注人的发展。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好的教学不能被降低到技术的层面,好的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一个卓越的教师,不会醉心于纯粹的方法和技术,但不否认会有内化了的方法和技术。他们会寻求具体实践领域的灵魂性东西。把握住了实践的灵魂,一个人就是实践的主人,否则,就只是实践的奴隶。认识教育,认识儿童,认识自我,是做好教育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一个朝向卓越的人始终不应忘记的一点。我是谁,我要去往哪里?我将如何抵达?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工作者需要怎样的教育信仰?我有自己的信仰吗?在对这些本质问题的反复追问和思考,将决定着行动的动力和方向。这些思考有对教育者脱胎换骨的潜质。如果对这些问题是生疏的,教育实践就一定是盲目的。尤其是在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教育本来的样子,很多教师还在以优质课和学生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优秀,教育真正的目的被渐渐遗忘。回望我们的童年,对一位教师的怀念,往往不是知识的讲授,而是源自某个教育的细节,因为这样的细节,自己被关注或被唤醒。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对于优秀的教师来说,专业成长同样存在去功利化的问题。以阅读为例,很多时候,我们拿起一本书,首先想到的是,这本书对我有用吗?从成长的角度来说,读书也要去功利化,有时候不妨多读读“无用”的书,从关注学科知识的积累到丰富自身的阅读视野,理科老师不妨读读《美的历程》,小学老师不妨读点哲学,高中老师不妨读读童书。一个不懂哲学的教师,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书匠,但不会成为教育家。美国教育哲学家奈勒说过:“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坏则每况愈下。有时候,正是那些看似“无用”的书,启发和促进着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力,决定着我们精神生长的场域。有助于我们站在更高的更专业的角度理解教育,而这种理解决定了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对待生命,对待教育,决定着我们能否从职称、论文、分数、公开课的壁垒中走出,在各种教育风潮的裹挟中认清自己的方向,坚守教育的规律,保卫孩子的童年,也决定着我们最终能否朝向卓越。

读书人网 >优秀作文精选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