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结束了期末考试,孩子们不管考得怎么样,都高高兴兴地回家玩儿去了。老师们也轻松了很多,剩下的任务就是批改试卷、分析试卷和登记分数了。原本挺乏味的工作,却由于一道作文题目平添了几许乐趣。而笑过之后,却也耐人寻味,不由得深思起来。
这是一道五年级的作文题,题目是这样的:请你用三个词准确地描述一下自己,并用具体事例向大家说明你为什么用这三个词描述自己。
拿到试题,五年级的老师们一片哗然:这题出得真有水平,学生们该怎么写呢?他们能理解题意吗?……在一大堆的疑问中,孩子们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看着作文稿纸格里满满的汉字,老师们仍然疑虑重重,心里没有一点底。
正巧我们被指定批改五年级的试卷,而我又被分配批改作文,有幸见证了这道题的难易和良莠。
大多数孩子都能按照题目要求,选择三个词语描述自己,并用具体事例说明。比如“聪明”、“可爱”、“活泼”、“幽默”、“勤奋”、“粗心”、“认真”、“胆小”、“助人为乐”、“善解人意”……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思路广泛,没有局限在一个模式中。这样看来,这还不乏是一道好题。文章中有一部分写得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有扎实的基本功,妙语连珠,让我们这些改卷的老师也禁不住边判边读,细细品味。而多数学生都能围绕主题,虽然事例简单,但是叙述清楚,基本符合要求。我最关注的是那些写作基础差的学生,想看看对这样的题目,他们的反应如何。一看之下,还真出乎意料。在总共将近三百份的试卷中,只有不到十个人完全不理解题目要求,写的内容文不对题。而其他的孩子,虽然字迹比较潦草,但细细读来,还真给我带来很大触动。比如有一篇是这样写的:“我是个调皮、爱搞恶作剧、重义气的男孩子……我虽然学习不好,可是我从来不欺骗朋友,遇到好朋友有困难,我会拔刀相助……我经常闯祸,可我不是故意的,老师和同学们都骂我,从来都不站在我的角度上考虑……”,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忽然很感动,感动于这类孩子的真诚,而这份真诚在考试卷上是很少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作文题目太框架化,从来都是让孩子们以一种较固定的模式写差不多的内容。
从三年级进入习作的学习,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快就差距很大,教学困生写作文也成了老师们最头疼的问题。大家针对这种现象也进行了研讨,觉得习作的困难应该就是阅读的困难,阅读能力差,阅读积累少,阅读习惯不好,都是习作困难的根本原因。可是今天我的体会是:习作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写自己心里所想,不能抒自己心中的情。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孩子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接触它,到了学校反而学不会它了,这不是很奇怪吗?这当然与汉语言文字的复杂和广博有关,可是不能否认,也应该与我们的教授内容和教授方法有关。曾经读过一句话: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才是最聪明的方法。从这道作文题看出,这也不是很难,但是必须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上,理解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对症下药,让所有的孩子都敢于说真话,我想,到那个时候,作文大概就不会是什么难题了。
很感谢那位出题的老师,能够带给我们这样的思考,能够给孩子们一次说真话的机会,能够引领我们走出习作的误区。至少能够让大家看到希望,我们的语文教育完全可以按照孩子们的不同程度而因材施教。在语文考试中看到孩子们畅所欲言,抒发自己心中所想应该再不会是幻想。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啊。
考试结束了,判卷也结束了,没有结束的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我们这些执教者深深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