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刘玉霞老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执教的一节课。《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目标一是理解文章中的字词,会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大意。目标二是引领学生体会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从而珍惜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在教学中,刘老师通过引导诵读、体验、感悟、对话、联想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再现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感人肺腑。
一 组诗引入
屏幕出示下列诗句
(学生齐读)
师:读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这些诗句都提到了“知音”。
生乙:这些句子都提到了“伯牙”
师:什么是“知音”?这里面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把时间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进最早出现“知音”一词的文章——《伯牙绝弦》。(师板题,生书空,师强调“弦”字的书写。)
品析:教师出示组诗,让学生齐读、质疑,把学生带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唤起了学生迫切学习的欲望,读故事、了解故事的欲望。教师板书课题时,适时提醒学生注意“弦”字的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汉字的书写,把汉字写正确、写规范、写美观,这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教师把握的很好。
二 初读全文
1 侧重指导
师: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借助注释想想它的意思。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读流畅。
品析:初读课文,要求恰当、明白、具体,并告诉孩子读的方法。
教师出示:(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师 指名读,肯定优点,提出问题。
师:读得很响亮,而且很流畅。不过,有一个地方要注意!(1)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哉,兮用红字”)
师:在文言文里,“哉”和“兮”只是语气助词,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在读的时候要轻一些,带过即可。
师范读,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
师:提起“泰山”,你脑海中浮现出什么词?
生甲:高大雄伟。
生乙:巍峨峻拔。
师:你能让大家从你的朗读里感觉到吗?
生甲读。
师:嗯,你让老师看到了一座山。
生乙读。
师:嗯,这座山更雄伟了。
同法指导“洋洋兮若江河”的朗读。
齐读,加手势读。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师:这句话,老师读得和她的不一样。
师范读。你听出什么意思了吗?指名回答。
生:伯牙觉得这世上没有知音了。
屏幕出示: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师范读教断句,指名读,齐读。
品析:教师有侧重的指导朗读,学生边读边悟,读中去悟,读中去品,为学习理解全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2 理解全文。
出示全文:(学生自读自悟)
师:读到这儿,你读懂了那句话?
指名展示并分享学法。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指名展示。肯定优点(运用想象使故事更完整)
品析:上个环节,教师侧重指导,这个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运用想象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说故事,学生讲的生动、鲜活,收效很好。
三、品读相遇
1、质疑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伯牙,一个是——钟子期。(生答,师板书。)
师:这两个人何许人也?你了解吗?
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师:一个是举国闻名,被誉为“琴仙”的宫廷乐手,一个不过一个山野樵夫。两人身份相去甚远,却为何彼此视对方为知音呢?请从文中找到你的依据。
2、交流
生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之。一个会弹琴,一个会倾听。
生乙: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都能明白他的心意。
生丙: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想到高山、流水,流露在琴声里,都被钟子期听出来了。而且钟子期还表达了自己对伯牙的钦佩之情。
师:是呀,相互理解,相互欣赏,这才是知音!
品析:教师再次质疑: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为何彼此视对方为知音?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2 感悟知音
师:每个人都渴望被人理解,你的知音是谁?请你们合作一下,体会伯牙和和钟子期的知音情。
指名,分别扮伯牙和钟子期展示,感悟
生甲扮伯牙: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做弹琴状)
生乙扮子期:先生弹得实在太好了!先生的胸怀真像那泰山一样高峻巍峨!(做倾听状,继而欣喜,伸出大拇指表示钦佩)
师:(引导想象)伯牙琴技高超,炉火纯青,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什么?
生甲:皎洁的月亮。
生乙:袅袅的炊烟。
……
屏幕出示
炊烟袅袅 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白雪皑皑
芳草萋萋 杨柳依依
……
师引导仿说句子,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生甲: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生乙: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生丙: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
师:不管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也就是文中所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
品析:教师步步设疑 ,引导讨论、感悟,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因而这个环节学生的发言是那样的精彩!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
4 拓展升华
师:你想说什么?可以对伯牙说,可以对子期说,还可以说自己的体会。一句话、一首诗、或是一首歌都行。同桌合作。
品析:拓展升华,展示交流。学生口如悬河,发言很出彩,又一次将课堂推向高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品读——感悟” 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同时学生真正明白文章的深刻含义,也体会到了失去知音的伤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达到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