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伯乐
下午上课之前,坐在第一排的立宝对我说:“老师刚睡醒,精神有点不振,给我们讲个故事吧。”
这孩子自从挪到第一排之后,学习尽头特别足,我经常跟他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他也渐渐不怕我,今天,竟然提出来让我讲个故事。
“好吧,立宝说让我讲个故事,我就看在他的面子上,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之所以答应得这么爽快,因为我是有备而来——我手头正好就有做好的故事幻灯片。
为了充分吊起大家的胃口,我把一个简短的故事分隔开来,首先出示了一下内容:
他是一位不幸的少年,因为身材矮小,总是被别人忽视。
“啊?我也很不幸啊,因为我的身材也矮小。”一个个子不太高带的女同学楠楠立即感同身受地慨叹。大家“哗”的笑了。
“别慌着给自己下结论,一会你就会发现现在的你有多么幸运。”我连忙安慰楠楠,同时也卖了一个关子。
“拿破仑吗?”一看是身材矮小,立即有同学插嘴道。
“是霍金吧?”又一个同学猜测道。
“如果仅是身材矮小就不幸的话,霍金恐怕情愿身材矮小吧?”我回应了他一句。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开展小发明比赛,但班级小组推荐的名单中根本没有他。
“爱迪生!”一看到“发明”二字,大家的思维立刻又活跃了起来。
我不置可否,而是问了一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哭呗!”奎胜倒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
“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于是他找到老师表示愿意参加比赛,老师答应了他。
“原来没有哭啊!”这个同学显然有点出乎意料。
几天后,他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无尘电动黑板擦,结果这个作品在市里获得了一等奖。
“啊?!”
200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举办一次“全球儿童文化论坛”,在全球每个国家选出一名14岁以上的青少年赴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活动。这一次,他又主动报了名,并被列为候选人。然而,全国共有120名候选青少年,从中只能挑选1人。组织者把120人分为12个小组,每组选1名代表上台演讲。不幸的是,他没有被小组选上代表。
“我知道这次他会怎么做!他一定又去主动报名了!”故事进行到这里,同学们似乎已经明白了什么。
当其他选手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他悄悄找到主持人,请主持人给他一次机会。主持人和评委沟通以后,答应让他上台试一试。这一试,他成为了中国唯一的入选者!
“还是我们中国的选手呢!”大家似乎有点自豪之感。
2004年3月,他接到了联合国的正式邀请。5月12日,身高只有1.2米的他,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站在了国际论坛上,他的演讲赢得了场内持续热烈的掌声。
“他才1.2米啊,我比他高多了!我1.56米!”可爱的楠楠一下释然了。
他的名字叫姚跃,安徽省合肥市三十八中一位16岁的残疾少年。“小不点”的他,在接受西班牙国家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
我停止了故事的讲述,“同学们,请大家猜一猜,这个孩子会对记者说什么呢?”
“浓缩的都是精华!”楠楠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对于楠楠这有点不着调的回答,课堂上一下晕倒了一大片。
“老师,我知道——”一向不善言谈的佳树“嚯”地站了起来,“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门指什么,窗又指什么呢?”
“门就是他矮小的个子,窗就是指的他后来的成绩!”
“嗯!很好!”
“老师,我也知道!”机灵小子田腾越不甘人后,立马大声接道,“当你的脚下没有路的时候,你要勇敢地踏出一条新路!”
“怎么踏出新路呢?”我看他还有一点点就接近故事的主旨了,点拨了一下。
“自己努力去寻找一条道路!”这小子就是机灵,一点就透。
“老师,我觉得是这样——”坐在第二排一向腼腆的德帅小声说了一句,但是还是被我听到了,“你来——”我做了一个邀请的手势。
“没有机会的时候要自己创造机会!”德帅站起来,大声回答道。
“此处应该有掌声!”我激动地呼吁。
教室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三个同学说的都很好,大家来看看主人公到底是怎么说的吧——”我打开了最后一张幻灯片——
请记住一句话:当你被别人忽视的时候,你自己就是伯乐。
“经常有同学埋怨自己的机会不好,同桌看不起自己,老师忽视自己,老觉着自己是千里马,可是却缺少伯乐独到的慧眼,请看看这位残疾少年吧,当身高是自己不可弥补的缺陷而频频遭人忽视的时候,在上帝给自己关上一扇门,以为无路可走时,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努力地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最终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记住他的话吧,让我们都做自己的伯乐!”
我顿了一顿,继续说:“几天,佳树、腾越和德帅做得就非常好,他们积极主动的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怎样做自己的伯乐!”
同学们再次把掌声送给了三位同学。
一个故事,不仅让同学们明白了做自己伯乐的道理,而且让三位同学亲身体验了一把做自己伯乐的爽快感觉,这种美好的课堂情境,作为老师,我很享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