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答和老师问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5-03 11:00:40 作者: rapoo

答和老师问

老师好!

您的问题出在没有“把三个儿子的表现放在具体的环境里来评价”上。

孝敬父母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的。正如课文中的三个儿子,他们是可以用自己的特长【注意,我用的是特长,而不是优点】给自己的父母带来快乐的。可是,课文给出的情境却是“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疼了,腰也酸了。”在这个时候,一个儿子应该怎样做呢?即使是一个身体单薄,力量弱小者,是不是也应该表现出帮助妈妈的意愿和行动?

换个说法,儿女应该,也必须孝敬父母,这是义务,也是责任,天下人都知道。儿女具备不具备什么特长,不是决定他们是不是父母儿女关系的条件。但孝顺一词却一定是儿女、晚辈对待父母、长辈而言的。儿女即使没有一丁点儿特长,只会种地、做清洁工,劳动干粗活儿,那也是父母的儿子女儿,他的孝顺一定是对父母嘘寒问暖、供养吃喝、关爱体贴。儿女有特长,有权位,他们的孝顺也必须是体现在对父母的嘘寒问暖、供养吃喝、体贴关爱上,而不是用自己的特长,权力实施的。所以,在父母需要帮助的时候,不闻不问,不关心其痛痒,还算是儿女吗?

语文课文的价值首先是作为阅读教学和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的例子来体现的。《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承担着教学12个生字(会读、会理解、会运用)的任务,承担着教学书写9个字的任务(会写:掌握基本笔画、笔顺,间架结构,规范、端正、整洁,姿势正确),练习朗读、分角色朗读的任务,练习演课本剧的任务,练习运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句式的任务。当然,人文的熏陶是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组成部分。课文后面的泡泡里,学习伙伴提出“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是可以从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得到解决的——语言文字为读者创设了一个作为儿子应该怎样作的生活情境,此时的妈妈最需要的是儿子的援手,而不是其他的技能。不能因为妈妈为儿子技能的表现出自豪就认为是儿子孝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情境出发(如“我们读读8——11自然段”,“你是从哪些文字或句子中体会到的”),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孝顺的含义,体会对为人儿女的要求,弄懂“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这时候,德育也就在其中了——学生在学习表达方法的同时,也明白了做儿女的要在妈妈爸爸需要的时候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就是孝顺的道理。

老师,不知道你是否同意我这样解释,我这样解释是不是说明了问题?期待您的点评。

教学研究幸福快乐

王庆华2012-3-31

敬爱的老师:

您好!近日听课,遇到一个问题,感到很困惑,特向您请教。

一位老师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三个儿子》时,处理完生字,带领学生学完课文后,临近结课时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说老爷爷只看到了一个儿子?”学生说:“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是孝敬母亲的,所以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老师说:“对呀,正因为第三个儿子能帮助妈妈提水,替妈妈分担,所以在老爷爷的眼里他是真正的儿子。那么,你们愿意成为他这样的孩子么?”......

就这一环节,老师在评课时大多数人赞成,但也有反对的声音。赞成的老师认为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内容是:“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老师这样安排是符合本单元的要求的。而持反对意见者则认为三个儿子各有优点,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妈妈带来快乐。第一个儿子擅长翻跟头,就打着像车轮一样的跟头,结果妈妈们被迷住了;第二个儿子有一副好嗓子,就用歌声给妈妈们带来快乐。难道这就不是儿子么?

听了双方的意见,我觉得都有道理,尤其是后者。我想是不是我们平时看事看物都太过于常态化了,习惯了帮助父母做事就是孝敬,而忽略了孝敬的方式也应因人而异,假设会唱歌的孩子没有那么大的气力帮妈妈提水,用歌声来减轻妈妈的辛苦,这是不是也应该是孝敬。但如果认可了这一观点,我们又该怎样面对课文中老爷爷的那句话,编者把这篇课文放在这里的目的何在,这篇课文的文本价值又在哪里?作为教者,又应该怎样来衡量把握?

以上是我听课后的困惑,恳请王老师给予帮助,期待您的回信。

祝您身体健康,天天快乐!

和 老师

2012.3.31

读书人网 >优秀作文精选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