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含着眼泪读完了《农妇母亲啊,您是我最好的导师》这篇文章。感谢学校推荐了这篇文章,不仅学生,而且家长都深受教育。
作为一名从农村出生、长大,而后考上大学留在城市工作的我,对贫穷还是有一定的经历和体会的。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也多次用这样的口气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而孩子总是用怀疑的目光、口气回应着我的回忆。对这一代独生子女来说,贫穷、饥饿,对他们都是遥不可及、无法想象的。
这是他们的幸运,也是悲哀。他们无需劳动就获取了衣食无忧的物质生活,无需顾及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父母为他们考虑得事无巨细;而他们也失去了许多磨练意志、增长见识的过程。
这不是孩子的过错,作为家长最应反思。当孩子手忙脚乱在厨房帮忙时,我们是否嫌弃他添乱;当孩子将自己的袜子湿淋淋挂在绳子上时,我们是否忘记了给孩子一句赞扬;当孩子想向家长对某件事情发表看法时,家长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能就是“管好自己的学习就好了,少操闲心”。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打消了孩子的好奇心,隔绝了孩子的求知欲,阻断了孩子向社会、生活学习的机会,变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机器人”。
当我意识到问题所在后,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一)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向书本学习。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增加孩子的知识、增进孩子的专注力、更能让孩子有创造及思考的空间。家中的沙发、床头堆满了报纸、书籍,每晚除了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尽量不看电视节目,为孩子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每周坚持带他到书店一趟,购买所需要的书籍,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书给孩子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他可以汲取他需要的营养,从中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学到他以前不知道的东西。让孩子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
(二)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向大自然学习。按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对儿童必须实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谈,有提问的自由;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去扩大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一些空闲的时间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对孩子的主见要循循善诱,切忌扼杀。每年我们都创造一次外出的机会,有时一家三口,有时候儿子独自远行。10岁时儿子独自参加了北京夏令营,短短一周的时间,感觉儿子成熟了许多,并且儿子用我们给他的零花钱为家中的每一个人带了个小礼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这里他可以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可以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三)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品质,向传统学习。古人云:成由节俭败由奢。当前特有的独生子女现象,使孩子成为家庭的焦点,也成为家庭经济的一个消费点。学生艰苦朴素的作风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每当节假日,我喜欢带着孩子回老家,感受一辈子劳作而如今生活虽然富足但依然勤劳的80岁的我的父母、儿子的外公外婆,始终保持着几十年不变的节俭习惯。我会不失时机对孩子说,每次回家,对我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使我融入到城市中还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奢侈浪费是可耻的。这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对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的过程。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向他人学习。象由心生,境由心造。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会集中精力,心平气和,有利于身心健康。安金鹏给外语学校学生一封信中有这么一段话非常有感触,就是“有些我们觉得是困难的事情,可能是我们的目的性太强。如果换个角度看一看,也许觉得做事情本身也是很有趣的。...比如很多同学都说学习很苦,就是因为只把学当作手段,把考试、升学当作唯一的目的。如果把学习看成让我们增长知识的过程,而且去欣赏知识本身的内在美,我们就会觉得学习不仅不苦,而且是一种享受”。我还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开导孩子,比如乐于干家务活的人不多,一开始我也不喜欢,后来就换了个角度,把干家务当作减肥运动,这样一想,就把繁琐枯燥的劳动当作一项有趣的运动。孩子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很多不乐于干的情况,事情都有两面性,换个角度,就会有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