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好学生是这样练出来的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5-11 10:40:13 作者: rapoo

优秀学生在阅读能力、家庭教育和学习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阅读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精神底子,家庭教育熏陶了学生积极、平和的心态,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保证了学习的效果和能力的提高。

阅读方面

广泛阅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作用是非常大的。大而言之,她可以形成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塑造人的性格;小而言之,她可以丰富人的智力背景,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一、阅读面广,智力背景宽阔

我们在和优秀学生的座谈中也发现了这种规律,学生的阅读面都很广,大部分学生都这样说:“各种类型的书籍我都喜欢读,而且觉得很有必要读,这样可以开阔视野,使我了解更多。”学生小辰甚至列出了自己的阅读结构:文学名著40%,音乐(专业的轻音乐、摇滚研究等)20%,体育运动(传记、发展史、赛事等)20%,通俗小说(科幻、玄幻等)10%,其他10%。在谈话中就发现,小辰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谈吐间透出很强的思辨性。

座谈中我们还发现,在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结构中,科普著作占得比例很小。其实,科普著作和文学作品同样重要,在我们的智力背景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文学作品可以发展我们的感性思维,提高我们的理解力、想象力;而科普作品可以真实地展现事物发展的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的习惯。

适合中学生的科普著作有:《化学趣史》《数学营养菜》《新概念几何》《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

二、阅读有法,坚持不懈

这些优秀学生的阅读方法主要包括:

1.精读和通读相结合。一般的小说快速浏览即可,而思想性强的文学名著、专业性强的文学发展史以及哲学史等则需要精读并记录要点。

2.记录读书心得。学生小张说,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要做读书标记,她觉得做标记会影响书的整洁,所以就自创了一种读书标记的方法——用便签纸写自己读书的一些小感悟,夹在书本里,再读的时候,有新的感悟会继续补充。小孔也说,在读书的时候,自己的必备品是笔记本、笔和字典,便于随时记录自己对文章内容的体会和分析,便于查阅不明白的字词。

3.经典书籍反复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丰富,知识的拓展,这些优秀学生独立阅读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那种缺乏深刻的思想而只有曲折的情节的文艺作品,已经不能使他们感到满意。而对优秀作品中那些阐明社会关系或者人们精神生活哲理、世界观的内容,他们则不仅反复阅读,而且加以分析和深入的思考。

我们来看看小辰的读书情况:小学1~2年级,读图文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小学3年级开始阅读大部头的名著。对于四大名著,小学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其中《水浒传》读了3遍,《三国演义》读了6~7遍,小学1~2年级读《三国》的图文版,3~4年级读现代文版,5年级读古白话文版;初三读《红楼梦》。

优秀作品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思想内蕴丰富,是取之不竭的宝库。反复阅读这些作品,能够不断扩充我们的知识背景,让我们不断地获得新发现和新收获。

4.分层阅读法。学生小婧除了喜欢读文学著作之外,还喜欢阅读诸如《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在读这些杂志时,她一般会读4~5遍。第一遍是挑喜欢的文章读,不需要多长时间,第二遍则要求自己将整本书看完,第三遍对重点和精彩的内容进行回味,第四遍就是剪下好的文章,做成剪贴本。另外,小婧读书的时候,每当看到有感触的地方,会停下来“呆想”十几分钟,在脑海中迅速搜集与此相关的信息。这样阅读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她在遇到一个问题时,能够从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很快过滤相关的大量信息,思路敏捷。写作文时也一样,老师出一个题目,她立刻就会文思泉涌。

三、阅读时间从哪里来

也许我们会有一些疑问,学习那么紧张,这些优秀学生的阅读时间从哪里来呢?经过调查发现:他们常利用自习课、晚上睡觉前的一段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一般来说,每天总的阅读时间会有1个小时左右,每学期平均读11本书(不包括杂志)。事实证明,每天挤时间通过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智力生活,在阅读中思考和感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家庭教育

在优秀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他们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在阅读、与人交流沟通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方面,父母给予了很多积极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自身的示范榜样作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父母的很多表现往往成为孩子的参照标准。古人云:“教人者先教己”,如果父母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身示教,有意识地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将会对孩子产生一种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促使孩子在不知不觉的模仿效法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小浩的爸爸爱好古代文学,所以小浩在阅读历史书籍方面也做得非常好;小辰的父亲喜欢音乐和体育,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小辰这两个方面的爱好。

重视阅读 座谈中,我们了解到优秀学生的父母大都是爱书之人,有三位学生的家庭藏书量在1000~2000册之间,并且家里充满了浓厚的阅读氛围。学生小孔说,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疑问或与作者有不同的看法,会随时和爸爸展开探讨,还时常伴有激烈的争论。虽然经过这些讨论、争论不一定立即得出结论,但在讨论过程中,孩子可以学到父母看问题的一些角度和方法,丰富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读书交流也是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好途径。

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优秀学生的家庭氛围都很民主温馨。当问到:“如果和父母发生冲突,父母会怎么做?”时,毫无例外,所有学生选择的都是“父母不会与自己有正面冲突,而是采取一种比较合理的方式解决”。学生小婧的妈妈是公务员,非常擅长人际交往,而且观察力极强。只要小婧挠挠头,妈妈就知道她有心事或者遇到了难题,随后就会有技巧地进行疏导。在这种氛围下,孩子对父母的意见也能欣然接受。

另外,学校的趣事、自己的心事等,优秀学生一般都会和家长进行交流和分享,其中沟通最多的话题集中在学习问题、人际关系和生活问题方面。

小张和小孔也提到,有空时,全家会一起去散步、运动、放风筝等。其实,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无形之中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沟通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孩子和父母有许多共同语言,自然地促进了两代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信任。更重要的是孩子走出家庭之后,也更容易在自己的人际圈中营造这种积极、和谐的氛围。

学习方面

经过对这些优秀学生问卷调查和座谈之后,结果显示他们在学习方面具备以下共性:

1.他们一般都能做到当天知识当天消化,方法各有不同。比如在晚上睡觉前“过电影”,思考自己一天的收获和不足;课堂上做好记录,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下自己思考或及时找老师和同学交流等。

2.重视与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大家各取所长,查漏补缺。小张说,自己比较喜欢给同学讲题,这可以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3.重视重、难点的归纳总结和反复回顾。归纳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而反复回顾一些概念、定理、语法等便于随时运用并牢固地掌握。

4.听课效率高。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跟着老师的讲解思路积极思考,并认真记笔记。

5.重视学习规划。在学习中有规划意识,可以使自己更主动地把控学习。学生在制定目标时可以具体到“掌握哪些知识点、养成哪种习惯的、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等。

6.透彻掌握基本概念。很多学生经常觉得,老师讲的我都懂了,也就到此为止了,其实基本概念背后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探索,比如概念、定理是怎么来的,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它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它可以怎样变换,它和其他概念是什么关系等等。小王对于概念延伸有自己的方法,那就是在笔记本上把重要的概念摘抄下来,然后在概念下方列举3~5道从这个概念延伸出来的不同题型,这样也是一个深度理解概念的过程。他觉得很有用。

7.记笔记和错题本。小谭一般一学期每门课笔记可以记两大本。比如,学习数学新内容时先记下定理、公式等,再记下公式定理的推理过程,然后记下老师讲的经典例题。另外备有错题本,把考试中出错的题抄下来。复习的时候重点看这些内容。对于错题本,小谭说,最重要的是让它们发挥作用,错题本要及时更新,定期回顾。小婧提到,不仅要做重点内容笔记和错题笔记,还做好题笔记,把自己认为有代表性的好的题目记下来。小婧还提到有些学生喜欢借用他人的笔记本,事实上,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内容上会有错位,借别人的笔记不一定能弥补自己的知识缺漏。最好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笔记,大家切磋,互相补充。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