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知性阅读”
——读《构筑合宜的大脑》
第一次深入理解“阅读”这两个字,应该是这本书了。因为书中“知性阅读”概念的提出,使我走出了以往的迷茫,重新确立了读书方向,对此我感受颇深。
且先看“知性阅读”的概念:知性阅读即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以往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从这一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知性阅读的实现必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深入理解:
读一本书,首先是要读懂。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社会阅历、
认知水平不同,对书籍的理解层次也就不同。阅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书籍语言通俗易懂,我们能一口气把书读完而不感到累,比如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书中没有太多的理论,即使有也和我们平时的管理非常接近,我们很容易接受。
但是,有些书就不同了,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初读这本书时,我是带着找“奇迹”的心情读的,一遍浏览式的阅读过后,却发现自己可以直接借用的经验很少。这时,继续寻找答案的决心顿时在心中萌生,我开始了第二遍、第三遍的阅读,每读一部分,就摘录出书的目录和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整本书读完后,再把这些内容从前到后读一读,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这时,对整本书的理解就容易多了,雷夫潜在的教育思想慢慢在脑海中形成一条轨迹。这条轨迹,由浅入深,由淡变浓,原来,成功无捷径,只有敬业、甚至是一种疯狂的敬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看来,反复阅读、摘录思考,是深入阅读的最佳途径。
反思观照:
知性阅读的第二步就是要学会反思观照。我第一次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当读到“雷夫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时就遇到了麻烦,这六个阶段每读一个,我就越感到迷茫,这一个阶段能教育好孩子吗?为什么我们每教一个新班也是先在孩子心中建立“信任”,最后却又不知不觉丧失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很多问题在脑海中盘旋,总觉得不理解,不现实,这时,质疑雷夫的想法便产生了,于是,查阅大量资料,写出自己的见解。最近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这种初读后的反思是要不得的,因为你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很可能形成错误的观点。所以,深入理解后的反思首先要从自身开始,自己读到这里时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对?为什么错?都要找出答案,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思维的理解能力就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实践总结:
一本书写得好与否,不能仅仅用可操作性来评价,但又必须经历实践的检验。正如《构筑合宜的大脑》中所说,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的密码,处理相同的事情,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这是一个实践总结的好机会。我以前也读过魏书生老师的著作,总想着这么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有许多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可是,当真的把有些方法用到管理中后,却发现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凑效,我就想,为什么自己在操作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和作者相比缺少了什么?还是我的操作过程出现了问题?把自己的实践过程写出来,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做法,总结得失,这时候,进行批判性地阅读也有了一个雏形。但是,作为一个刚刚踏上专业成长之路的老师,我认为还是多学习、多借鉴、多反思自己为好,在思维有了一定深度后,再进行批判性阅读也不迟。
总而言之,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经过以上几个过程的历练,终会构筑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