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我的教育写作三阶段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5-12 11:12:06 作者: rapoo

我的教育写作三阶段


韩素静


自2007年起,我一直坚持教育写作,截至目前,我已有两百多字的教育思考。如果总结一下近8年的写作过程,我能清楚地把我的写作过程分成有不同训练内容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在“练手感”,不求篇幅长短,不论内容雅俗。自2007年起,我开始记录教育教学随笔。最初几年,我最大的特点是勤奋,几乎每天都有文字留下来,如果哪天没有写下东西,我会感觉特别空虚,似乎日子白白度过了一般。现在回头看那段时间,我把它归为“练手感”阶段。所谓“手感”,我自己给它的定义是:“当我们能一边思考一边流畅地把思考敲打出来时,我们就算有了‘手感’”。也就是说,开始写作时,写作者也许并没有完全规划好故事的结局,但写着写着,思路越来越清晰,方向越来越明确,最后抵达了一个异常完美的结局。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是在克制着什么,而是文字凭借着它的神秘力量拉着你往前走,以至于遇到了一个写作者最初也没有想到的结果。如果达到了这个地步,写作者就算是有了一定的“手感”。


例如,去年春天,当我偶然见到华东师大的林茶居先生,并且有幸做了一番深入交流之后,当天的日记,我理所当然要写《林茶居先生印象记》,最初,我只想把当天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但写到最后,回头看一天交往中的细节,我用这样的一句话概括了林先生:“现在,重新回望每一个细节,我只想说,林老师,用他的实际行动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他告诉我:有一种男士,在过着文明的生活;有一种文明,还被这样的绅士所坚守!”最后这句话,绝对不是我在写作之前想好的要怎么总结概括,表达什么样的主题等等,而是写着写着,这个形象就丰满、具体起来了,这个句子,就那样被我轻轻一呼唤,就站在了我的面前。


最初的练笔,写什么并不重要,无论班级内发生的或喜或怒的琐屑小事,还是家庭中的小温馨小浪漫,只要内心有触动,皆可成为练笔素材。是的,掌握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一定量的练习,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有人统计,一个普通人的文字表达能力,若要达到发表水平,一般要写100万字以上。

在我前几年的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做着这样的基础练习,一直到大约50多万字的时候,我的文字才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此时才有了一定的“手感”。也就是说,最初一个阶段,手感一定要练的,这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童子功。


第二阶段,重在练“思维”,表现形式是把篇幅拉长。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写文章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写作者思维的具体物化后的体现。要想让文章有深度,就必须让思维有广度、深度和灵活度,具有辩证性。所以,当写作者有了一定的“手感”时,接下来该练习思维了。

2012年前,我写的大多是千字文,一事一得,一事一议,一件事情叙述完毕,文章也就戛然而止了。现在回头看,这样的文章尽管简洁明了,但内容大多单薄,总有没说清没说透还可以继续阐释的感觉。2012年,我加入了张文质先生开创的“1+1优培写作班”,这是一个读书写作共同体,要求学员每月上交两篇不少于3000字的作业。通过实践,我切实感觉到每篇3000字的训练对我来说是一个关键点和转折点。在几年的练习中,为了完成作业,为了写够3000字,我必须打开思维,让思维往深处和宽处拓展。张文质老师曾这样说过:“要努力写长一点,改变以前很短的那个兔子尾巴,我们要把它变成‘猫’的尾巴,然后后面是‘老虎’的尾巴。”


对我来说,这是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尽管最初很艰难,但它让我打开了思维,强迫着思维往深处行走,在这一貌似拉拽的过程中,我拉长了文字,也打破了惯常的思维,从而有了较大的提升。


第三个阶段,重在练“语言”,让语言返璞归真和走向缜密。我没有理由地相信,每个人最初写文章时,都会极尽繁华之能事,力求堆砌华美的辞藻,力求使用排比句等各种修辞,力争让语句看来华丽唯美,有的甚至为了取得华美的效果不惜让文字绕个很大的弯,让人感觉艰涩和隐晦。写作有时需要华美,但更需朴素和本真。张文质老师曾说,写文章尽量少用成语,因为成语会造成思维的惰性,要想办法把成语换成通俗易通的词语去表达。林茶居先生在《大地总有孩子跑过》中也有这样的观点:“孩子,你应该写这样的作文:没有成语——成语常常对想象形成抑制;没有典故——诸多典故隐含陈旧的价值观。”在张老师和林老师的建议里,竟然连成语和典故都让少用,更不要说其他唯美的表达方式了。是的,“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朴素的,质朴、简洁的语言中往往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让语言回归质朴,还要让语言尽量严谨。为了表达喜欢,很多人写文章时总会极力运用“最好”“最成功”“最优秀”等极其绝对的词语来“冠名”。例如,老师和小王谈话后,小王发生了改变,于是,老师说:“我的这番话改变了小王,这是最成功的一次谈话。”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这样想:“小王的改变真的是一番话引起的吗?”“在老师谈这次话之前,小王在听了别人的话后,是否已经有了改变的想法?”所以,每当想这样表达时,我总会谨慎地想:“小王的改变到底有多少来源于我的这番话?我的这番话到底起着多少作用?”即使觉得是自己的话起了作用,我也会在前面加上一个“也许”,我会这样说:“从此,小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许,这其中,有我的那番话的作用。”有时候,话说的太满,暴露出来的恰是自己的不周。


言辞,一定要缜密,每个人认识都在受着眼界的局限。鲁迅先生曾形象地说:“你要问乡下的地主婆,皇帝娘娘过什么日子,她可能会想,皇帝娘娘就是每天早上可以睡懒觉,不起床,还可以吃白面窝窝头吧?”是的,每个人的想象能不能超越生活的局限,物质是意识的基础,也许,当我们刚刚说完“最”后,一转身就会遇到一个“更优秀”的,那一刻,我们应该怎么说?所以,文章中的用词,一定要严谨,这严谨,体现出的是思维的缜密性和周全性。

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阶段,但对我来说,我的写作过程中大概就这样的几个关键点和转折点:从刚开始的“练手感”,促使自己写出来、写流畅;再到通过拉长篇幅的方式“练思维”;再到最后仔细斟酌“练语言”。但愿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能有更深的思考,走向更系统的研究。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