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考试之后谈考试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5-15 10:57:29 作者: rapoo

考试之后谈考试

——期中考试反思兼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期中考试卷阅出,成绩和他班相比差了很多。卷纸题目围绕课本重点,基础简单,认真分析了学生的答卷,感觉如此成绩倒也不出乎意料。特别是平日基础比较差和习惯比较差的学生问题最多,梳理了一下,觉得以后教学中需要重视这两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需要反复记忆和书写

自己教学的一个习惯,平日里课本知识的学习时间压缩的较紧,对学生的预习严格,课下自己查阅资料填写练习册,课堂上讲解一些比较灵活的题,多余的时间便用来读一些诗,读一些绘本,读一些故事书,或者进行口语交际,目的是想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而不至于学到死的知识,能够尽自己所能的运用和消化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而对字词等基础知识的书写和反复的记忆并不是很重视,最多到了课本结束之后,集中复习巩固。这次考前只是领着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了回顾,没有进行系统的复习,但已经明显感觉到学生基础知识的不扎实,特别是平日里基础差些的孩子,生字差三落四,甚至形近字组词,也有不识字的现象,考试结果出来,果然,愈是基础的知识,这些孩子做的一塌糊涂。

复习不充分是原因,但不是重要的原因,从中我醒悟到自己理念上的偏差,原本自己很固执地以为,语文便是阅读,把阅读的思想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里,定会使他们受用一生。《给教师建议》里的若干章节里的话语在我的脑子里映现,我打开他们,再次和他们对话——“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首先要注意基本读写能力。在语言里,有2000到2500个写法正确的字,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 在小学里获得的读写能力,又是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后掌握知识的工具。”无疑,自己的做法就像在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

“是的,知识就是知识,不要把知识当做能力去教。反之亦然!”这是绝代芳华在我空间说说里的留言,我不止一遍地去读,去想,知识,基础知识,应该牢固地保持在孩子的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而要做到这些是需要反复地把这些知识拿出来进行记忆,进行书写,再试着运用,以达到牢记。

二、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很关键

翻阅全班试卷不难发现,那些卷面干净整齐,字迹端正工整的孩子效果都要好得多,而卷面脏乱,字迹潦草的孩子一定是效果很差的,这些孩子当中不仅仅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更多的是态度问题,严格来说应该是长期的习惯堆积问题。而这些孩子多数也都是平日里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道德素质上也是比较落后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不良的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中说道:“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父母、亲属是儿童的最早的教育者;正是在学龄前的几年间,也就是在儿童接受教师的影响开始以前很久,就在他的身上种下了人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根子。儿童从2岁到6、7岁,从周围环境中和他经常接触的人那里获得大量知识,这些知识好像都砌进了他的心理发展的地基。儿童个性中的精神财富,还有教育家们称之为对知识的渴望、好奇心、探求精神、思维的敏捷性之类的东西,这些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儿童从2岁到6、7岁时所处的环境如何。”之所以大段的摘抄下来这些句子,是自己深切地体会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家长。这些孩子当中,多数是没有爸爸妈妈的疼爱的孩子,而爷爷奶奶又不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只是溺爱孩子,或是对孩子的作业不能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思想品质的教育得不到重视,养成了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又在学习中如影随形。老师每日在这种不良的循环中徘徊挣扎,在校纠正,到家放任,反复反复,最终没有一点效果。

“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王晓春教授的话经常会被反复地在自己脑中被提起。考试,分数不是最关键的,失败并不可怕,关键的是我们是否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症结在何处,需要怎样去克服,去弥补。训斥、埋怨、推卸都解决不了问题,此为本次期中考试自己的最大收获。

记之,更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够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多读书,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读书人网 >一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