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期间,很多的家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父母都要上班,孩子
自己在家。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个问题也让很多的家长费尽心思,思考对策。有的把孩子的爷爷奶奶接来看孩子,有的给孩子报辅导班,“不让孩子放假”,有的把孩子带到单位,有的把孩子独自放在家里,一天几个电话不停地询问情况……,不管怎么做,大人的心总是不得清净,总怕孩子出点什么问题,所以不能安安稳稳的上班。
我们家也是这样的情况,儿子总是一个人在家,每次回家后,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儿子,今天在家做什么了?”,前几天,儿子总是说,玩玩具了,看书了,玩电脑了。时间长了,我发现儿子独自在家的活动越来越有计划,越来越有意思。这不,今天儿子兴奋的告诉我:“妈妈,今天我在家做了很多事。写了一个小时的作业,边听音乐边画了一张画,浇了浇花,和花说了会儿话,又扫了地,洗了自己的袜子、毛巾,还读了半个小时的书,静静的想了一会儿心事儿……”,听着儿子的回报,我不由的笑了,小家伙在家还真是做了不少的事,这比我平时给他安排的任务要多得多,看来孩子是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会自己合理安排活动了。突然我又想起儿子说的“想心事”,我便问:“你都想什么心事儿了,能不能给妈妈说说?”。
“那可不行,这是我的秘密,谁也不能告诉的”,儿子坚决地说。
我对儿子说:“好吧,只要儿子自己在家过得开心就行,妈妈就不探听你的小秘密了。”接着我又问:“儿子,你一个人在家寂寞吗?”
儿子想了想,说:“前两天有点,不知道该干什么,这两天不寂寞了,我有很多事要干,忙都忙不了,就没有时间寂寞了。”
听了儿子的话,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在家独处的日子,确实象孩子说的这样。看来,对于孩子来说,试着让他们独处一段时间是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平时很多的家长,特别是老人,总是不舍得让孩子单独呆一会儿,一天到晚好几个大人围着孩子转,把孩子看护得滴水不漏。实际上我们的这种做法剥夺了孩子自由发展的很多能力,尤其是独处能力。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过不少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大人一刻也不能离开,一离开这孩子就不做功课,就思想开小差了。”然而,只要认真分析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这孩子实在太缺少“独处”的时间了,而且从小就难得“孤独”。一生下来,周围就聚集了无微不至的大人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想方设法给他最好的照料,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大人们总是将他作为生活的“中心”,而且他遇到任何困难,只要他一喊,绝大多数时候都会有人来帮助他……久而久之,孩子不仅缺少了生活上的独立性,而且缺少了思维上的独立性。而“独处”是孩子可以独立的时空条件,在独处中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环境、解释问题,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玩耍、解决困难。而且没有大人在旁边的“独处”,更保证了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另外只有当孩子独处的时候,才可能有“问题”的产生。而有了“问题”,孩子就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在没有家长或他人的限制和指导的时候,孩子就能展现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孩子的做法更具创造性!
看来,让孩子独处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假期,我们不妨利用这个特殊的时期,给孩子一些独处的时间,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独立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孩子会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