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听课纪实(一)
韩素静
又是忙碌的一周。五天时间,去了四所学校听了六节课,六节课,给了自己诸多启发。
说课要凸显课堂亮点,让说课更有个性
4月12日在四小参加第三片区教研活动。四小赵艳芬和十九中何琼老师分别进行了说课展示。尽管说课时间很短,但仍能看出在团队的带领下,四小的年轻教师在茁壮成长。讨论环节,我从说课稿的内容和说课流程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说课稿内容方面,我重点强调了几点:强调了说课为什么要说教材,说教材要从哪些方面说。强调了教学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思考和定位,不能分割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达要科学、具体、落到实处,科学是指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且是在分解单元目标;具体是指目标不虚妄,不空泛,具有可测性;落在实处是能从教学流程中找到落实目标的流程。强调了教学流程中的小标题要适当斟酌用词,不能只简单地“一、歌曲导入,二、体会特点,三,体会心情,四、领会主旨,五、作业”,要尽量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例如,前面的几个步骤我们可以改换为“一、歌曲导入,激发情感,二、析句悟情,感悟特点,三、理解心愿,深层体验,四、引导质疑,挖掘内涵,五、新旧对比,情感升华”。这样做,不是在显摆文采,而是用整齐的句式讲述清楚这一部分的做法和以及这一做法的目的。
除说课稿内容方面达成的共识外,在说课的过程方面,我陈述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是说课要突出课堂的亮点和精彩,要把课堂上的精妙、独特的设计体现出来,否则,你的精彩怎么让别人看得见?二是语文课堂一定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不仅仅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力争让孩子知道是怎么写出来的,要带领学生辩词析句,在文本的深处走几个来回;三是语文课堂要拒绝过多的非文本内容的介入,音乐、图画等媒介能省则省,简简单单、清清爽爽教语文,带领孩子在文字中沉潜再沉潜即可。
反复诵读,唤醒古诗中沉睡的情感
4月13日,在大雾弥漫的情况下,我们“神游”了皇甫学校,听了吴相彩和张慧老师两节课。吴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的《牧童》,张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的《画风》。两节课各有千秋。
吴老师强调单元意识,上课伊始就先带着学生读单元导读,让孩子对整个单元有一个总体认识。之后用“一、解诗题,知作者;二、抓字眼,明诗意;三、入诗境,悟诗情”三个步骤引领孩子学习诗歌,最后让学生改写了诗歌。
议课环节,我谈了自己对古诗以及古诗教学的看法。古诗的美美在哪里?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的用词上,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从这一句话中可想而知,诗人是何等重视“炼字”的,这个让人捻断数根须的字,一定要成为课堂品味的重点。课堂上,教师要力争带领学生品味出词语的美妙。而要品味出词语的美妙,就不能缺少朗读,所以,针对吴老师提出的学诗三步骤,我稍微做了一点修改:“一读解诗题,知作者;二读正字音,准节奏;三读抓字眼,明诗意;四读入诗境,悟诗情。”在这里,我反复提到了读,也是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们,诗歌的学习离不开朗读,诗的生命必须在反复朗读中才能被唤醒。
《牧童》这首诗写得极为有趣,其中的“草铺横野”“笛弄晚风”“卧月明”中的动词,都值得反复品味和推敲。诗的味道,童年的趣味都蕴含在这些词语中,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反复把玩这些词语,趣味则呼之欲出。学习古诗,一定要慎用翻译的方式,如果把富含韵味的词语更换成直白的语言,这也许是暴殄天物的行为。
识字和读书,是低年级语文课的两大重点
张慧老师执教的是《画风》,这是一节小学二年级的课,课堂上,张老师带着学生先学习了字词,用时15分钟,在这15分钟时间内,张老师运用了多种识字方法,避免了识字过程的单调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积极性。其中有个细节特别欣赏,课文中的三个人名都是生字,张老师巧妙地让孩子跟对方打招呼,这个设计,把认识生字和简单的口语交际糅合在一起,提高了孩子两方面的能力。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了字词关之后,剩下的时间要干什么?剩下的时间就要大声朗读课文。朗读是一项技能,这项技能要求眼到、口到、脑到,需要三方面的配合才能熟练达成,这项技能必须经过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小学低年级的课堂,老师一定要舍得在指导朗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反复读,让学生听老师范读,让学生在读中深入文本。朗读训练,一定要成为低年级段的重头戏。
看图写话,思维永远高于技法
4月14日在油田三小听了雒阿宁老师执教的《看图写话——把画面写具体》。这节课上,雒老师只抓住一点:如何指导学生把画写具体。是的,课堂上,老师不能太“贪”,面面俱到的课堂有时恰恰什么都说不清,一节课,能针对一个点说清说透即可。这节课教学过程很简单清晰,在雒老师的引领下,最后得出了把画面写具体的三个法宝:加入修饰词语;想象人物的动作、心情、语言;想象景物的形态。整节课思路清晰明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一句话到一句具体的话,从一句具体的话到一段话,这一过程,无形中扩展了孩子的思维。
评课时我这样说:跟优秀的人交往感觉舒服,听优秀老师的课感觉轻松。只是,对于第二个法宝“想象人物的动作、心情、语言”,我建议更改为“把一个静止的图片想象成一个活动的画面”,写作时可落实到想象动作、语言心理。这样的表达,能让孩子的思维有一个整体性,又不缺乏具体的操作性。讲述完毕,看老师们的表情,似乎不太接受,我停下来,询问:“大家认可我的说法吗?”看我在问,她们纷纷表达出意见:“韩老师,孩子太小了,这样说孩子们可能听不懂,而加入动作、语言等内容很具体。”哦,原来分歧在这里,那么,略一思考,我又提出修改方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孩子们,除了在一句话上加上修饰语,还可以把一幅静止的画想象成一个故事,写作时要加上这个人的动作、心理和语言。”对于这次的改动,老师们都认可。是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很具体,但为什么要加这个要的动作和这样的语言或心理,还是要考虑故事的合理性和完整性,故事的合理性和完整性,才是加语言动作的根本。有了这样的解释,老师们基本都接受了。
课堂上,对于老师的课堂评价语,我这样强调:“老师的评价语一定要上升到归纳和系统的层次,拒绝一味的、简单的重复学生的回答。”例如,孩子们在草地前加了“绿油油”,老师此时不要只说“哦,绿油油的”,而是归纳为“他从颜色方面进行了描绘”;孩子在“拍着小手”前加了“欢快”,老师也不要只重复,“哦,欢快的”,可以归纳为:“他描绘出了心情。”孩子在“椅子”前加了“舒适”,老师可以归纳:“他从感觉方面进行了描绘”……有了这样总结的意识,我们的课堂就会多了很多归纳和提升,孩子的思维在整体性方面就有了一定的提升。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看图写话确实需要老师给他们搭扶手,但扶一阵子,就要适当放开,如果一直扶着,那肯定是对孩子的限制。也就是说,刚开始时,我们可以给提供的图片写上一句话,让孩子们在部分词语上添加修饰语。但,有了前面的训练,后面就要放开了,那一句话,就让孩子自己去说吧,他想让故事往东就往东,他想让故事往西就往西,而不是都按照老师规定的往南的方向走。有时候,太多的扶,是对孩子思维上的限制。
品词析句,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
4月15日,去五小参加教研片区活动,潘老师执教了《白鹅》。由于课前没有告知孩子带作业本,所以,当课堂进行到三十分钟让孩子进行片段写作时,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看到这种情况,潘老师便把当堂练习的作业改成了课下作业。评课时,我这样说:年轻时的所有的疏忽都是可以理解,甚至是值得羡慕的。没有从课的细节评,只是针对其他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回应。例如,有老师说潘老师在课堂开始处没有进行字词教学检查。我回应说每节课不一定都必须从字词检查教学开始,课堂上,我们要学会做减法,当一堂课的容量过大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地压缩某些环节,例如字词教学就可以放在文段中,学习到哪个文段再对涉及到的词语进行强调即可。针对这节课,大家都在强调应该多读,但到底怎么读,评课的老师没有提出过多的建议,我提出要深入到字里行间,例如,白鹅和狗的一段描写就很精彩:“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喝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老师不仅要让孩子知道在鹅面前狗很胆怯,而且还要带孩子欣赏作者怎么表现出的狗的胆怯鹅的高傲,例如,“附近的狗都知道”中的“都知道”,“狗就躲在篱边窥伺”中的“躲”和“窥伺”,“狗就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中的“努力地”,“狗又敏捷地跑上来”中的“敏捷”,最后一句中的“扬长而去”,趣味在哪里?趣味就在这里,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去词”“换词”的方法让孩子在比较中具体感知呢?
语文,就要这样带领着孩子走进文本之中,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除了这些教学内容的具体丰富外,教师组织课堂的策略也要注意。当孩子回答问题的声音较小时,一定不能只说“声音有点小,下次注意啊”。不要下次,就这次,马上就让孩子提高声音回答问题,声音还不大,就再来一遍,直到声音洪亮为止。纠正问题,可以马上行动起来哟!
一周,很忙碌,很充实,一节节课启发了我,一个个人也在启发着我。但愿,在这样的启发之下,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