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外出办事,遇到一个当年的学生,向我诉说教育自己孩子的苦恼。他为了孩子的成长,曾经把自己的孩子由基层学生转到我们学校,这学期开学,却听说他又把孩子转走了。我不解其故。他说,孩子在那里上学,让他爷爷带着,感到心里上非常压抑。想把孩子转回去调节一下,等到孩子能够开朗一些,心理上理顺了,再让他回去。
这让我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学生应该能够自觉遵守纪律,自觉把学习搞好,对于不听话的或者违纪的学生,总是恨铁不成钢,采取一些惩罚甚至体罚措施。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年的学生都已经成年,他们都做了家长,这些学生对我是敬重有加,对当年我惩罚他们的事情却极少提起,即使提起也是以开玩笑的方式回想当年的童真岁月。但这对我来说,总是引起我的思考:人的成长是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做为老师,其主要任务是教会他该如何学习、如何做事,而不是想当然地认识他应该懂得如何做。现在,面对学生的过失有时候也难免生气,然而,更多的是理解。
前一段班里的自习课不是太安静,总是有说话的声音,我也观察了,大多数学生不是说闲话,而是在问问题。但不思考,有了不会的就赶紧问并不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但要改变谈何容易?何况他们是十四五岁的孩子,正是爱动的年龄,要求他们规规矩矩、默不作声地坐一节课确实为难他们了。然而做为一个集体,又不得不这么做。于是我把经常说话的几个同学叫到办公室,把我的想法给他们说了,让他们思考学会自控对成长的意义。从最近两的效果看,应该还是不错的。前两天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一个学生从开始就不停地动,我一直用目光提醒他,但他毫不买帐,不回理睬,于是我点名让他停止乱动,不料他不仅不听还理直气壮地与我理论,我没有办法,很生气但又不能让全班停下上课,我只好让他先到老师办公室。下午自习课,我把这名同学叫到办公室,告诉他,在老师上课的时候乱动是不礼貌的行为,在老师点名的时候与老师顶撞更是不礼貌的行为。因为我们是在集体中,要学会约束自己。又结合他的学习情况讲了讲要求。即没有责怪,也没有批评,心平气和地让他走了。没想到他走到门口又返回来,对我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说:“老师,对不起,请您原谅。”我站起来,拍拍他的肩膀,笑着对他说,以后知道怎么做就可以了,不必过于自责。从那以后,这个同学上我的课再也没有乱说乱动过。
人生都是第一次,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如何交往,如何学习等等,不是他天生就会的,有时候需要我们反复教他,让他知道该如何何做。如果我们每个老师都能把孩子的看做是一片白纸,这张纸上需要我们描绘孩子的人生蓝图,我想每个老师都不会因为孩子做错事而发怒了。相反,会以平和的心态,教育他如何去做,这样,不仅仅不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更会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把学生看成是成长中的人,需要我们的指导与教育,理解学生,体谅学生,以平和的心态指导学生,我们一定能够成为学生成长旅程中的一处难忘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