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失分分析
中招考试结束后,我参与了中考语文的阅卷工作,批阅的是驻马店地区的新蔡县和信阳地区的潢川县的试卷。通过三天的批阅,我发现中考语文试卷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
我批阅的是第一大题基础题,共28分,能得25分以上的同学极其少,大多数学生的十几分,有些甚至只得几分。其中古诗文的默写填空题共八分,能得满分的占不到三分之一,很多同学直接全空白不填,有的即使写了也是几首古诗的串改,有的同学则瞎编乱造。古诗文阅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空白和胡编的占很大一部分,导致满分十五分得几分的大有人在。在语文120分的试卷中,语文老师无法把握别的题,只有从古诗的背诵默写和古文的阅读训练中,增加做题的准确性,如果学生连这两部分都不能把握准确,就很难保证语文成绩的提升了。在说明文阅读中,很多学生把说明方法:“列数字和举例子”写成是“例数字和举列子”。这说明同学们没有夯实基本功,老师强调和落实的不到位,导致不该失分的也失分了。
二、阅读名著太少
第一大题有一个关于名著的仿写题,给出读吴承恩的《西游记》的感受的例子,要求从《名人传》《水浒传》《安徒生童话》和《骆驼祥子》中任选一个仿照例句谈感悟,很多学生写错作者的名字,把作者和作品张冠李戴,有的内容完全瞎编,跟作品完全不沾边。这几部名著都是语文课本上指定学生要阅读的书,其作者和故事梗概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果连这都不知道,可见学生的阅读面之狭窄。语文是一门集基础、人文于一体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绝不可能仅仅教会学生一点知识,掌握一种答题方法,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走进文学天地,了解世界,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养。
三、审题不清。
第一大题基础题的第七小题看图理解中,有两个图,第一幅图通过祖孙三代人取水绳越来越长来反映水资源的逐渐缺少,第二幅通过汉字“家”(头上的点是水构成的)和“冢”,也告诉我们要节约用水。要求先选择图画,说明理由,再谈感受,很多同学没选择就谈感受导致失掉一分。再如作文题是由命题作文《同在一个屋檐下》和材料作文(如果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即使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没有用;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不能实现)构成的。命题作文已经告诉了题目就不能更改了,而有些同学偏偏没看清这一点有另外起了题目,这怎能写好作文呢?材料作文要求中有一条: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但偏偏有学生写诗歌。一篇作文如连题目就审不清,何谈高质量的作文?
四、学生做题的敷衍态度
中招考试可以是学生的一次转折点,无论成绩优秀与否都应该慎重对待,决不可有玩世不恭的态度。在古诗文默写中,有的同学不会写就胡写比如,有个同学把自己的名字填上,后加一句‘你真棒!’,闹成笑话。在记叙文《桥在水上》阅读中第一大题是故事情节概括题(关爱乞丐使他能够获得生活下去的勇气),一个学生直接概括成: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桥上扛二蛋,我不是刘德华不知女人心。这种答案出现中招试卷上可以说是对中考试卷的亵渎,对命题人的污蔑,可见其学习敷衍的态度。
除了以上原因外,还存在别的原因比如字体潦草等。作为语文老师,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要夯实背诵默写基础。
2、把语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领学生多看一些文学名著,提高文学素养。
3、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教育他们决不可有应付学习的态度。
4、多角度训练写作,让学生爱上写作。
5、从七年级开始就全面发展学生,让学生从字体到做题能力整个素质都提高,使其成为很优秀的人。
我希望在中招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问题不再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