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后感
课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1、文中的哪些情节引你联想到其他文章中的相似情节。
2、请你归纳这些相似的情节,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
第一个问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读书。我一直觉得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静下心来读书,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讲起来师生间很难达到更高层次的交流和认识。所以老师讲起来越来越无趣,学生学起来越来越枯燥。对于现在数目相当大的没有阅读习惯的同学,设计出一种通过强制力量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读书方法,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学期,我经常采用的办法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不管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以前我也尝试过让学生在家里自读,几乎没有效果。然后我要求必须读出声音让家长听到,但课堂上仍达不到预期的反映。对很多同学而言,课文还是陌生的,根本跟不上老师和其他有阅读经验的同学的交流深度,时间长了,在兴趣、理解力等等各方面都拉了下来。
对此,我矛盾了很长时间,我既舍不得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以课本为纲天马行空的讨论、挖掘、交流、升华,又为部分同学的掉队揪心。权衡了很久,我还是决定让步,没有阅读基础的教学交流就像是华丽的空中楼阁,终要倒塌,即便是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同学,把课文再读一遍,也没有什么坏处,或许还会有更多的收益,好的文章本就需要反复咀嚼的。所谓“绕梁三日”,就是反复回味思考。
我也和大家一起大声朗读这课文,好像又回到了自己的高中时代,早自习时旁若无人的朗声吟诵,一种快乐的感觉油然而生。当然不能完全尽兴,我还需要关注同学们,把那些开小差的同学拉回来。
除了这种强制阅读手法之外,我还辅以阅读诱导。小时候,我们很喜欢玩一种游戏,找出两张图片中的不同之处。那时候总是很兴奋,觉得很有挑战性。我就把这种游戏方式引到课堂学习中来。如果课堂中有一定的熟悉的生活经验,本身就会勾起他们极大地兴趣。因此,我就设计了第一个问题。
结果,虽然我们进行了5分钟课前演讲,10分钟处理字词和连词成段,花了将近15分钟读书,可是仅剩的15分钟时间同学们竟然产生了将近十个相似情节的联想。
同学们想到了《爸爸的花儿落了》里,英子挨打的情节;想到了英子早早的站在校门口的情节;想到了鲁迅在《社戏》里面因为会读书被人尊敬,却因不会玩被小伙伴笑话;想到了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描画《水浒传》;想到了《风筝》里,鲁迅粗暴的毁坏了弟弟的风筝;还想到了《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汤姆他们在海盗岛上扮海盗玩;想到了高尔基《童年》被虐待的苦难;想到了阿长,有时候愚昧而盲目(母亲给我舔眼睛)的爱;想到了《背影》里朱自清的父亲也是少年就离家支撑家事;想到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里的爸爸妈妈……
更让我高兴的,几个平时最调皮,最坐不下来,最不爱看书的同学,这回回答最积极,而且命中率很高。我突然觉得,我们平常总是说孩子懒惰、不愿意思索,是不是因为我们侮辱了同学们的智力,提出了太多的白痴问题呢?
下课时间到了,我适时推出了第二个问题,这是课后题的拓展,又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深化。可以说第一个问题是叫同学们归纳,而后一个问题则是总结,这是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法,而且应当养成一种思维习惯。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更关键的是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提炼对他们有用信息,形成他们自己的一家之言。
这个升华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因此,我把它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下来,给同学们一个晚上的思考时间。这当然是远远不够的。一种观点、一种思想的形成有时候需要一辈子的时间。
上课的时候,我先让他们在小组间互相交流,同学们很快就开始抱怨:“老师,我写跑题了。”“老师,我写的不是那么回事”……绝大部分同学都在否定自己一个晚上的劳动成果。原因有两个,一是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作业,无从下手,所以应付了事;一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个作业不是模仿,而是创造。而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了彼此的问题。这可怎么办呢?
我请几位同学读了读他们的讨论结果,并针对各自的特点给予指正和鼓励,慢慢的同学们明白了,要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自己搜集的证据证明。
比如说,很多同学都模模糊糊的提到了“教育需要惩罚”这一观点,只是表达的不清不楚,我们就集中大家的力量让这个观点明确起来,让大家认识到,观点必须鲜明。但是同学们再谈这一问题的时候往往只引用母亲教训我的例子,就开始空洞的议论。我又指出证据要充分,才有说服力。同学们很快就有补上了爸爸教训英子的证据,高尔基的姥姥批评高尔基的例子等等。这样总结的方法就眉目分明了起来。突破了这个难题,同学们很快就有研究出身教胜于言传,教育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育要敢于让孩子在生活中历练,成功的教育都很注重读书,教育要教会孩子自我反省,家庭教育要特别重视道德培养,要教会孩子坚强等等。还有一些同学提到,这些家长们都很重视学校教育,似乎和我们现在的家长一样,又似乎不太一样,但是,我们从已有的资料中还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观点,归于继续研究话题。
我不觉得一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作特点等等会比一篇文章的思想内涵,比一篇文章给人的灵魂上的感染更重要。韩愈说:“文以载道”也许说的有些太绝对,但是文章的内涵的确要比一张好皮囊更重要,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的母亲》质朴、真实,细细品来感人至深。如果能触动孩子的心灵,给他启发,也许更可告慰胡适对母亲深深地感激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