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改的实施,提高课堂复习教学有效性成为教师研究的一个重点。在研究中,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新课的教学内容,而对有效性复习课研究对象则有意无意地被回避或忽视了。其实复习课是取得考试胜利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复习课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可使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水平上,产生质的飞跃。然而目前复习课的现状(弊端)所在却值得我们深思。
一、分析现状,值得深思
现在,我们教师对复习课重视程度很深,可孩子们想得很简单、分析得很少,新的学习方法稀缺。孩子们都是用知识回顾型、试卷分析型、习题巩固型等。对这些形式的复习课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找到以下共同的特点:
1、学生心中无“数”
这里的“数”指的是不自我、不自信。很多学生只是简单的浏览复习题,不能带着问题去思考,对自我学习的范围、学习的要求和学习的目标含糊不清。在平时的复习课中,学生多是凭着个人的直觉听从老师上课,许多学生不会复习,学习的时间漫长,也增加了自己的复习压力。
2、学生眼中无“人”
为了完成复习任务,许多复习课加大学习容量,忘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容量代替自身的想、说、写。忽视了身边同学,很少有人去羡慕他人。填鸭式的学习又回归到新课程理念下的复习课中来。这样的学习方法显然不能激发起学生本身的学习热情,学生觉得很枯燥,缺乏新意,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少,学生动手的机会更少。
3、学生手中无“法”
一些学生上课只是把知识点再次呈现,缺少对自身内容的钻研,缺少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梳理,不能把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知识体系。课堂上总以知识罗列、例题互解、练习巩固这样的三部进行,没有深化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方法,只是简单地重复一遍。
二、探究方法,改变做法
复习课作为新课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起着系统梳理查漏补缺的作用,而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一,如果我们教师给学生定下一样的复习“尺码”,统一的太多太死,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的,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掌管”主控权
既然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由重“教师教”转向了重“学生学”,“以学定教”,那么复习课也应该实现这种转变,逐步打破“你复什么我练什么”,“你复习多少我练多少”,“你怎么复习我怎么练”的教师主控现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与需要来复习,给学生留下自主权。但所谓“自主”不是盲目的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是针对学生被老师统一的过多过死,缺少了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弊端,大胆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复习内容和复习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质疑问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我们教师不应当面面俱到、满堂灌,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安排、点拨总结、答疑引导和评估反馈上。
在复习时我尝试让学生交流讨论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对哪些问题还有疑惑,让学生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化零为整,系统化、网络化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前后知识的联系进行重新整合。一开始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发挥引导作用,可以找一些涵盖面较广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再进行分类,这样既整合了知识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自己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