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不管是大家如鲁迅与胡适的《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还是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征——体现着人文关怀。所以,在讲授文本知识的前提下,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了解社会人生就是一个必要的不可或缺的课堂外延。
在讲《藤野先生》时,本想抓住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来进一步剖析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同时梳理出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思想变化的影响。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的限制,在五班上课时进展很缓慢。
课下进行了自我反思,感觉切入点和思路都没有问题?于是决定换一个方向来切入,在六班没有就课文而论,而是大胆地从“五四”文学思潮谈起,然后,将鲁迅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里讲,谈鲁迅先生的家族,谈鲁迅先生的创作,并且特地提到他的那篇《父亲的病》,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发问、讨论,而且还有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资料进行补充。大约近半个小时的时间,之后,很顺利地延伸到课文里,效果极佳,不管是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都显得流畅自然。
由此,更让我认识到,对于一些重点篇目的学习,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以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相当的重要。
《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在情感的延伸上,这两课我都采用了对比阅读的方式,魏巍的《我的老师》和朱德的《我的母亲》,对比阅读让情感进一步升华,加深了同学们对文本的理想以及文本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彻悟。
二、
第二单元所选篇目都属于散文诗的体裁,散文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具有诗一样凝
炼、深刻的语言,又有散文不拘一格的形式。所有,有些文章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尤其是鲁迅先生的《雪》,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便有些艰涩难懂了。当然喽,介绍背景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我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诵读,这不但是针对这一课的需要,更是语文这一科目所体现的基本功用的需要。
在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将问题推出每一个人,讨论,解决。这一堂课给我最大的受益就是让我明白了,学生提出的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的老师在备课时都会提出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参中反复提到的。每当课堂上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们都会大家赞赏,一方面是问题的确是“问题”,一方面是这样的问题会推动我们的预设课堂的进展。
通过上《雪》,我认识到只要是学生不理解的,大胆质疑提出的,都应该是有价值的问题,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雪》的主题以及教参上和我备课时所想到的重点、难点,并没有经过预设环节,然而,却在自然生成的问题中得到了解决。
同时,反复的诵读既让同学们把握了思想感情,又培养了他们的诵读能力,提高了内在的文学素养。
收获颇丰,感慨多多!
三、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关注环境”,所选文章,文章的体
裁从语言上看有散文的特质,从内容上看又接近于科学小品。
对于另外的四篇文章,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上,从整体句意的理解和把握,句子在上下文所起的结构作用,再到遣词造句,句子的修辞,等等,锻炼同学们对语言的赏析能力,在训练过程指导同学们如何组织语言,意想不到的是,这一过程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对这些篇目的阅读兴趣,学习情绪高涨。
四、
这一单元选文的主题是“关注民俗”。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
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民俗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外来节日的冲击下,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显得更为重要,这将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本单元的教学中,美中不足的是,对于我们多民族的国家,传统的东西中更具有多元化的特色,在规定的课时中,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总觉得有种意犹味尽的感觉。另外,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未能使学生真正走出去,亲身体验和感受“民俗”的魅力和风采,也是一种遗憾。
但就文本教学而言,除了品析语言,未免显得单薄了!
五、
这两个单元是文言文及诗词单元,对于这两单元的学习,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学当中的难点。
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是以文言积累为主要目的的,因为是八年级下学期的语文学习,我的课堂主要采用的是质疑的方式,在设问中解惑答疑。
但积累是为了应用,正值今年在开封市举行的“河南省中招备考会”上,我做了一节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课,(见“课外文言文阅读小技巧”)因此,在这两单元学习中,便引入了这方面的知识,并适当地对同学们进行了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运用自己的积累去解决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毕竟因为时间有限,课外阅读量有限,虽效果并不理想,但起码让同学们认识到,文言文其实并不可怕。
六、
本学期的综合性学习做的不够彻底,成果显得不够扎实,其主要原因是,未能让学习真正地投入到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去,这不是个别的,而是全局性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思索。
综合性学习绝不可以可有可无,而应该是语文课内学习的一个延伸和升华。
七、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作文教学向来都是争议颇多的命题,在此方面向来是百花齐放却又似无章法可寻。
本学期的作文训练我融入到了每一节课堂上,有意识地在文本教授地同时加强作文教学的引导和课堂练笔。用典型的课文作范例,效果良好。如在讲授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时,我却用作文课的形式来引入的。我首先让大家以“我的第一本书”为题,构思一篇作文,绝大多说同学写成了说明文,介绍具体的第一本书;另有一部分同学虽在写记叙文,却始终在围绕着第一本书的来龙去脉在写。然后,我们进入课文,诵读完课文之后,同学们马上就明白了,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尤其是我让大家找出关于“第一本书”的文字时,大家悟得更加彻底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在作文的审题、立意方面有了更高一层的认识,从此拓宽了写作的视野。
八、
一直处在课本末尾的名著导读,是我从本学期伊始就关注的对像,我认为,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读好书。将读书贯穿于整个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是我的一个“战略”思想。
我们班里图书角,有属于自己的精品图书,每节课的前三分钟,是“读书讲坛”,雷打不动。
而且演讲要求脱稿,要求有新意,美中不足的是尽管这样要求,而真正讲出新意的人不多,但本学期也是有惊喜的,李一平对《水浒》中李进的评说,就显得独道而深刻,为了提升大家的兴趣,我在五班、六班设了“读书墙”,上面贴上了每个同学的读书心得”和“演讲稿”。
即使到了九年级,我也觉得一定要将读书进行到底。
九、
附录的内容不可轻视,尽管在应试中不直接涉及,但它对于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却是大有益处的。
我用了两个课时的时间完成了对“附录”内容的教学工作,但我却认为远远不够。
尤其是对的《欣赏唐人草书》,只能让孩子们了解相关的知识,根本无从谈起欣赏,主要原因是作为老师的我对于草书了解不深,更无法演示模拟;另外,现在的学生没有书法基础,他们对书法的认识尤其是草书有点观“景”的心态,甚至是在“看热闹”。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我觉得它不应该逃离我们的教育之外,在这一点上还需要更多地人去关注和思索。
十、
一本书被一页页翻过,于教者的我,不如说又在整个过程中更深入地学习和领会了一遍。
每一遍之后都有总结,但每一次总结之后,又不免留下更多的遗憾,反思是为了更大地进步吧!
只有不让自己沉浸在对过去的课堂的沾沾自喜中,我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才更有希望。
那就是让“梦想多于回忆”。
反思仍在进行中,因为我们的事业正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