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是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从“长身体”、“善学习”、“会生活”几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要为我的语文教学起个名字,我想,应该叫“生命语文”。
----武凤霞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实践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认真读完《武凤霞讲语文》这本书,才真正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原来,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我们一样可以得心应手地去实践这一理念,用武老师的话说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健康成长。”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武老师的“生命语文”。
2000年以来,新课标指出:语文的性质定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把握“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尺度成了我们实践理念的关键。武老师告诉我们说:工具和人文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从这个整体中剔除。所以,教学中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个方面,即:既学好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又得到情感熏陶,具有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也正是因为如此,武老师提出了“生命语文”的理念,它包涵“长身体” 、“善学习”、“会生活”几个方面。
(一)感悟“生命语文”内涵一:长身体
武老师说,让每一个学生的身体不因学习而影响生长是生命语文最基本的出发点。
说起孩子,我们希望孩子的身心都能够健康发展。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呢?一提到“长身体”,我们就会想到体育课,认为那是体育老师的事情。武老师这样告诉我们:“关注学生的身体发育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责任,语文老师也不例外。”
从武老师所举的事例中,我是这样感悟的:
1、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孩子的学习姿势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这一古训已经成为了我们行动的指南。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上课的坐姿、举手的姿势,站立的姿势,拿书的姿势,写字的姿势,都是我们应该时刻注意的。我们不能因为这是细节问题,孩子都知道的道理,就不需要我们提醒。其实不然,老师一个轻轻的动作,一次善意的提醒,这微不足道的细节,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治学态度的严谨,就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位教师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与关心。
有话说,良好的习惯益于平时的积累。其实,孩子学习的姿势的培养与纠正又何尝不是功在平时呢?而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学习姿势,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
2、良好习惯的表扬需要语言的确切性
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把注意力只盯在学生会不会,答得好不好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姿势,学习习惯。比如: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我们总是提醒孩子们“声音响亮点,再响亮点,请大声读”……可是我们是否真正注意到,孩子的这种读书,已经有一种享受语文完全变成了体力的出卖,那么,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了呢?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注意对孩子良好习惯表扬语言的确切性。在武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听到这样的声音:“让我听到你们美美的读书声”,“让我看到你们挺直的身体”,“我很欣赏你的气质”……同行们,给孩子明确的要求,并非声色俱厉,只要我们用心去对待,孩子们就会有所进步,有所改善。
(二)感悟“生命语文”内涵二:善学习
武老师说,“生命语文”是指向未来学习能力的语文,立足于小学文本,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中国有句古语:“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我们在教学中,常运用叶老的一句话:“教学,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其实,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活动有着自身的规律与原则:“会学”才能“学会”。这也就是说,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就象一把万能的金钥匙,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不仅能顺利地打开知识的大门,而且能够掌握知识的真谛。
1、习得良好的学习方法
武老师告诉我们说,“生命语文”就是让学生习得良好的学习方法。而这种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零零落落的,它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需要时应运而生的。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得到的就是语文的方法。
如何才是从语文的角度去思考,习得语文的方法呢?武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教学中,就应该注意让学生感悟阅读古文的方法:把古文和现代文对照阅读,也是一种读懂文言文的方法。
教无定法,其实学也是一样,没有定法。什么样的文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学,什么样的作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做。只要是对学习有帮助的方法都应该是良好的学习方法,我们要注意积累,要注重“积细流成江河,积跬步至千里。”
2、具备主动接受别人学习成果的能力
具备主动接受别人学习成果的能力。武老师说,这种能力表现在课堂上是学会倾听。佐藤学先生说:“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让他们主动接受别人的学习成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乐于倾听,找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以便让他们养成听的习惯。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的方法。细化听的要求,让孩子在听的时候,能够做到:专心、耐心、细心、虚心、用心。同时,我们更要运用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相信,在我们的帮助下,孩子们会逐步学会倾听,增强主动接受别人学习成果的能力。
3、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
武老师说,在生命语文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学生有了思考的欲望,便有了学习的动力,一个个思考的欲望连缀起来就是一种思考的习惯。生命语文就是在帮助学生形成这种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会听,不善于思考,甚至没有思考的欲望是学习中最突出的问题。而我们又都知道学习的关键在于思考,在于理解,在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由此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这也就是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向文中人物直接提问,在学生那一问二问三问的过程中,便走向了深入。其实这种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相信学生在这种思考的过程中会慢慢形成习惯。
4、追求对学生心灵的体贴
武老师说,生命语文的课堂上杜绝伪崇尚,摒弃政治呐喊,追求对学生心灵的体贴,允许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存在。实际上,在教学中,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时候,取决于教材文本的价值,教师要能够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文本的价值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肖川教授说:“教学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全。”而生命语文也正是实践这一理念,在学习中关注学生的心灵走向,对心灵多一份关怀和体贴。即:在语文的课堂上,为学生种下一份善良,一份仁爱,一份对生命的虔诚。让我们一起努力,在默默中滋养学生的心田。
(三)感悟“生命语文”内涵三:会生活
生命语文就是期待学生做一个高品位的人。
叶老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生活。也有人说,学语文就是感受生活,学语文就是享受生活,学语文就是装扮我们自己的生活。武老师说,语文本身就是生活,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生活场景的重现,带领学生涵泳其中,其实就是带着他们触摸生活的温度。
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感悟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呢?武老师建议我们:在教学中,我们要能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突破口,把文章中所反映的固化的生活和学生鲜活的生活对接,让他们有机会 在二者之间涵泳,促使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感悟“生命语文”,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小马过河----三尺讲台就是我的阵地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