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原先叫做“娇耳”。相传是南阳人——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妈妈说北方人最爱吃饺子,逢年过节都会吃它。我们家祖籍南方,吃饺子的次数屈指可数。冬至这天,我想起了不吃饺子会冻耳朵的传说,就缠着妈妈包饺子,妈妈说必须吃自己包的,才不会冻呢!那就包吧!
妈妈准备好饺子馅,饺子皮,我穿上了柠檬黄色的围裙,捋起了袖管,准备开始包。我学着大人的样,拿起一片白生生的饺子皮,用勺子挖起一满勺香喷喷的韭菜鸡蛋馅,放到饺子皮的中心,用食指和拇指捏好中间的一块,然后我小心翼翼的边上的皮捏了起来,可能是饺子皮太干了,我刚捏好的第一个饺子还没等我好好欣赏一下,就开口了。我吃力的捏着饺子皮,可它又开了,就这样一遍,两遍……我两手一甩,不耐烦地说:“不干了!”妈妈耐心地拿起一张饺子皮,把馅放在中心,先把饺子皮中间合上,再用大拇指从两端顶起,这时用两边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别向中间捏去,呵呵,一只有着漂亮荷叶边的饺子稳稳地立在桌子上了。妈妈说:“现在会了吗?”我点点头,拿起刚才半成的饺子,像妈妈一样,仔细的用食指顶起两边,再用拇指和中指捏好,饺子成功了!我拿起那只饺子,它像个白胖胖的小娃娃;像片洁白的云块;像只活泼的毛茸茸的小兔子。再包第二个饺子,把饺子皮摊在自己的手心,那饺子馅就安静的睡在饺子皮床上,我像刚才那样包了起来,可饺子却像一把展开的扇子,松垮垮的,差点扯破。我不泄气,一口气包好了十一只饺子,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刺猬,有的像花瓣,有的像芭蕉叶……饺子们都在一个大盘子里集合,等水烧开,就把饺子一个一个倒进锅里,饺子掉进锅里,溅起了些水花。水开后总共要加进去3次凉水,刚开始有点硬生生的饺子就变得软软的,饺子皮上冒起了一排细小的泡泡,饺子就熟了。把饺子盛放在精致的玻璃碗里,用勺子舀起一只,轻轻的咬上一小口,筋道的饺子皮和香喷喷的饺子馅让人大饱口福,加之色香味俱全,简直是人间美味呀!
第一次吃着自己包的饺子,每一口都细细的品尝。自己包的饺子,味道就是不一样,它的馅里充满了喜悦的香气!而且今年的冬天我再也不担心冻耳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