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改变是疼痛的走进七中进行调研作

发布时间: 2017-06-11 10:52:08 作者: rapoo

改变是疼痛的

——走进七中,进行调研

七中,可以说是开发区进步最快的一所中学,而且一直在尝试着使用导学案和电子教案,每一学期都在更新,都在进步。充满希望,带着激情,相信在七中一定是收获最大,学习最多的。导学案的使用,一定会给我们预习案的推行带来更光明的前景,于是走在路上的我们一路欢笑,心情格外轻松,因为所有的期待都在其中。

可是调研的结果,却让我心情沉重。

开始的时候,老师们不想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后来鸦雀无声,最后终于爆发:我们的工作有多么的繁忙,我们的时间有多么的紧张,我们的教学有多么的无序。本来我们已经有了固用的习题,可是学校非得让我们再用导学案,而且每周都要集体备课,都要备出下一周的所有的课程,而这些导学案不仅加重了老师的负担,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一切都不是自愿的,都是被迫的,所以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和谐。

听了老师的发言,真的惊到了我,怎么会呢?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的设制目的是什么?怎样使用导学案?什么时候把导学案发放给学生?学生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情况下作?老师如何对待学生做过的导学案?这些问题,显然老师并没有弄清楚,更不知道如何使用导学案?第一老师没有自觉的学习,了解导学案,第二学校领导也没有给老师引导,给老师说清楚导学案的使用极其导学案的好处。所以学校强力推进导学案,显然是失败的,是无效的。

每一种改革都是疼痛的,都是需要太多人的付出努力的,没有轻而易举都可以得到的改革成果。而我们的课堂改革更需要老师思想的转变。现在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教学模式,老师满堂灌,课下学生做练习是最轻松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对有了十几年教龄的开发区教师们。所以这种改变需要老师扭转思想,换一种思维模式考虑我们的学生,思考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教师真正享受到自己课堂的魅力,让学生享受到课堂中带来的兴奋与激情。而这种魅力也许就会把老师从繁重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学生的学习激情一旦被激发,也许那才是我们教育最想得到的。

我们传统的教学总是讲练结合,先讲再练。老师总认为只有老师讲了,甚至两遍三遍的讲解,学生才会懂,只有老师口干舌燥得讲了,学生才会做习题,才能得高分。我教研室是想通过我们的“预习案”进行我们的课堂改革,让我们老师换一种思维理解我们的课堂。我们需要颠覆老师的思维,把讲练改为练讲。我们精心备课,制作预习案,预习案中或者是问题形式,或者用习题的形式,每一个问题,每一道习题之间都是有关联的,而且都是有梯度性的。我们根据学生做预习案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多的了解了学情,然后在课堂上我们只讲解学生不会的点。这样的课堂,让我们与说学生真正的摆脱了“灌输”,老师就像是一个火把,把学生的大脑点燃,还学生一份激情。

《学记》中有一句名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近代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要改变思维,认清预习案的设定的背后原理。预习案要求下的自学并不是我们老师做甩手大掌柜的,发下去就不用老师做什么了。日本教授佐藤学先生这么认为: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学生的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

也许放手也是爱,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不当成负担;当我们相信学生,愿意改变学生;当我们愿意指引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指导学生学习内容的真正思考,也许我们期待的教育的美好的明天就真的触手可及了,就真的会来到眼前。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改革,都是需要付出精力与时间,只要我们坚持,坚持走在路上,一定会有收获!

敲打着键盘,梳理着思考,只要有信心,行走在路上,前方一定会有希望。改变尽管是疼痛的,但是疼痛后一定是畅快的,一定是破茧成蝶的美好!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