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科学就在身边 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6-16 10:36:40 作者: rapoo

科学就在身边 让我们一起来体验

——写给四(7)班的67个孩子

亲爱的同学们:

两个星期前就看到校讯通博客首页“博谈客论”版块第95期策划的专题是——“书香班级”活动第二季:“科学有多远”大型征文活动开始啦!科学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在我们身边,无数有趣的科学现象,你发现了多少?神奇有趣的科学道理,你知道多少?你是如何明白又是如何学习科学知识的?参与本期话题,来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吧。

记得当时我看到这一消息时,就在第一时间告诉大家要积极参与。由于上星期我出差在外,没能和大家细细探讨,一起实践。出差回来后我到我们的班级博客圈走了一遭,发现只有张翔宇同学写了四篇高质量的参赛文章。再一询问,才了解到很多同学虽然也想参与,只是苦于没有素材,不知道怎么写。呵呵,找到症结所在了,没问题!跟老师一起来——

我们先来看看本次活动的征稿主题:

(1)生活中有关科普的见闻、课堂知识、科普实验等。例如你是如何利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自己动手做实验的等等。

(2)科普类图书的感悟、科技类电影的观后感等。

(3)科学大创想:对某种现象或变化做合理的推断和想象。例如,假如没有了太阳,地球会怎样?

同学们,反复读上面的征稿主题(至少三遍哦),读后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有这么多种参与方式呢!我们既可以写生活中有关科普的见闻、课堂知识、科普实验,也可以写科普类图书的感悟、科技类电影的观后感,还可以写科学大创想。打开思路了吧。

有几个同学告诉我,很想和张翔宇一样做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可是又找不到素材。呵呵,只要你们想尝试,老师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帮到你!今天我先给大家介绍10个易于操作的科学小游戏,你可以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做一做哦,当然,为了安全起见,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有家长在场哦。

实验1:喷水饮料瓶 往装有水的饮料瓶中插入吸管,然后往里面猛吹气,就会看到水从吸管处喷流如注。1)在瓶中装入2/3的水;2)用锥子在瓶盖上开一个和吸管一样粗细的洞,将吸管穿过瓶盖;3)通过吸管猛吹一口气,马上闪开,瓶中的水就会迅猛喷出。

科学原理:若猛吹一口气的话,瓶中的空气被压缩,气压升高。嘴离开吸管,瓶的水就会因压力而从吸管中喷溅出来。若吹气之时用力更强劲的话,就可以看到更壮观的喷泉。

实验2:不听话的纸条 1)用剪刀把纸裁成30厘米长,5厘米宽的纸条;2)拿着纸条放在下嘴唇处,用力吹气,使气流向你脚尖的方向;3)任你怎么吹,纸条不但不下垂,反而倒卷上来,直冲着你的鼻子。

科学原理:对着纸条吹气的时候,从纸上方冲出的气流的速度比较快,就降低了纸上方空气的压力。这时,纸下方的大气压力相对大于纸上方的空气压力,就把纸条向上推,所以它会倒冲上来。

实验3:扎不爆的气球 1)气球吹大后,用绳系好口;2)取一小块透明胶带,贴在气球上;3)用针在贴着透明胶的地方扎气球;4)气球没有发生爆裂声,像漏了气的车胎一样,慢慢瘪下去。

科学原理:气球被扎破后,溢出的空气会造成一股压力,如果不贴透明胶,肯定会发出很大的爆裂声。而透明胶比较坚固,它可以阻挡空气冲出造成的压力,所以气球不会爆,防爆车胎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实验4:空中立正的肥皂泡 飘浮在空中的五颜六色的肥皂泡,我们可以让它静止不动,如同在空中立正似的。将鸡蛋壳浸泡在大半杯醋里,然后盖上杯子盖;2)杯内会产生气体;3)等杯中不见气泡后,吹个肥皂泡放在杯中;4)肥皂泡在杯中飘来飘去,最后静止不动。!

科学原理: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而吹入杯中的肥皂泡密度小,所以会浮在上层,好象停在了空中。

实验5:爱吃糖的牙签 把糖和几根牙签摆放在水中,牙签会向糖游去,很有意思,就像要抢糖吃似的。1)在平底浅碟中加水,把方糖放在水中央;2)将六根牙签放在水面上,与方糖保持一定距离;3)方糖溶解后,牙签会向方糖所在的方向游去。

科学原理:当糖在水中慢慢溶解时,形成了糖溶液,它的密度比水要大,是往下沉的。糖溶液下沉的过程中引起了水流变化,水的运动方向在牙签下面形成一个循环,就会带着它向方糖所在的中心位置靠拢,好像是牙签被吸引了过来。

实验6:吊米瓶 1)选择瓶口较窄的玻璃瓶,装满米。2)将一根筷子深深插入米中,同时把筷子周围的米用力压一压。3)拿住筷子往上提,筷子不但不会被抽出来,还会把装了米的瓶子一起吊起来。(为了安全起见,请在瓶子下方垫上毛巾再进行操作。)

科学原理:虽然只是一粒粒的米,但是因为在瓶内挤压得很紧,筷子和米之间产生了超乎想象的摩擦力。如上操作,筷子不但不会被抽出来,还能将很重的瓶子一起提起来。

实验7:透视眼 1)先用签字笔在白纸上写下几个字。2)把信放进淡褐色的信封封好,然后再套一个白色信封。隔着两层信封,一般人是看不到里面的字的。3)用挂历纸卷成10厘米左右的长筒,用它紧贴着信封看,就可以看到信封里的字了。

科学原理:一般把信封面向我们的一边称为正面,另一边为背面,只有当光线能够通过信封和信封内的纸时,我们才能看到里面的字。但是照在信封正面后又反射到我们眼睛里的光,比从信封背面穿透过来的光强烈得多,所以我们往往看不到信封里的字,而卷筒遮掉了照在信封正面的光,这样反射光也就也就随之消失,这时信封背面的光就变得强烈,我们就能看到信封里的字了。

实验8:浮蛋 通常情况下,水里的鸡蛋会沉底的,但这颗鸡蛋却可以浮在水里。1)准备一个大杯子,倒入半杯水,加盐并搅拌,一直加到无论怎么搅拌都无法溶化剩下的盐为止。2)另外准备一小杯清水,顺着杯壁慢慢地倒进大杯子里,让清水在盐水之上。(为了避免清水与盐水混合,可以从牛奶盒上剪下一块与杯子直径相当的圆纸片,将之放在盐水上再慢慢倒入清水,这会让二者的界限更分明。之后,等圆纸片浮上来的时候把它拿出来就可以了。)3)轻轻地往大杯里放进一颗鸡蛋,鸡蛋会浮在水中央,不会上下浮动。

科学原理:杯子里的水分为两层,下层是饱和的食盐水,上层则是普通的水。鸡蛋虽然会沉入水中,但却可以浮在盐水之上。所以就出现了鸡蛋静止在水中央的现象。

实验9:在海中前行的牙签 在浴盆中的水里放一根牙签,它浮在水面。若把香波液稍稍在它上面涂抹一下的话,牙签就会轻快地航行了。1)取一根牙签,在尾部涂上香波;2)把牙签轻放在浴盆的水面上;3)牙签会像鱼似地缓缓前行。

科学原理:香波与肥皂都含有去污的“表面活性剂成分”,这成分使水的表面张力变弱。牙签尖的那一部分动起来,是因为牙签尾部沾了香波后,使周围的水面张力下降,牙签就被整体拉动了。

实验10:易拉罐自动变扁 1)往空易拉罐里加入一大匙水,然后在易拉环处插一根卫生筷固定好,做成把手。2)握住把手把易拉罐放到燃气灶上加热10~20秒,易拉罐中的水就差不多沸腾了,它会喷出强大的热。(小心别被热气烫到。)3)把易拉罐口朝下放到事先准备好的一盆冷水里,易拉罐会发出巨大的声响,同时慢慢变扁。

科学原理:易拉罐里面的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会将空气赶出去,而当易啦罐冷却后,水蒸气就会凝结成水,于是罐内几乎几乎变成真空状态,罐外的大气压力就将易拉罐压扁了。

看了上面的10个实验,你一定跃跃欲试了,那就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做一做吧。但是这仅仅是才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怎样把实验过程写下来也要求有很强的技巧哦。先来看看张翔宇写的——

让我教你用纸锅烧开水

你想过用纸做的锅也能烧开水吗?你肯定会说,纸怎么能抵挡住火啊,那不会烧着了吧!那不行的。但是,我告诉你,有科学这个魔术师在,一切皆有可能。

现在,我就教你用纸锅烧开水!

首先,让我们拿来一个一次性的纸杯,在纸杯里接上水,再拿出一根毛衣针把纸杯的上面穿透,做成锅把儿,这样一个纸锅就做好了。

然后,我们再找来两个啤酒瓶,把纸锅搭在两个啤酒瓶中间,当做纸锅的支架。这样一切准备就绪,只欠烧水用的火苗了。于是,我拿来一小截蜡烛放在纸杯下面,再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着。

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反应,担心纸杯会烧着的人肯定会感到奇怪,因为纸杯根本没有事,就象被孙悟空施了辟火咒一样。大约过了两分钟左右,只见锅底冒起了小泡泡,起初只有一两个,而这些小泡泡好象会分身术似的,又变成了三四个,最后泡泡越积越多,不断往上冒,水也冒出了热气,最后,纸锅里的水真的被烧开了,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而纸杯则完好无损、安然无恙,连一点烧痕都没有。

这是怎么回事呢?

按照我们正常的经验,纸接触到火苗,应该燃烧才对。原来,纸锅里的水吸收了纸锅上的热量,温度逐渐上升,在达到100度时沸腾,水的温度不会再升高,所以也达不到纸锅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所以在纸锅里的水完全蒸发之前,纸锅是不会燃烧的。

科学是个魔术师,一点都不假,用纸锅烧开水,你学会了吗?

(开头不仅吸引人还和结尾相呼应,中间的实验步骤交代得很清楚,还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详细地记录了下来,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并用上恰当的比喻,使整个实验过程生动有趣。最后又解释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让读者看后马上就能够产生也要去实验的冲动。)

再来欣赏张翔宇的另一篇文章——

核桃没有鸡蛋硬,你相信吗?

有一次,我和妈妈去超市买鸡蛋,结果等我们把鸡蛋拿回家时,发现有的鸡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破了,流了好多蛋液。我说:“鸡蛋壳好脆啊,这么容易就破了。”妈妈笑着说:“有时候鸡蛋壳很结实,比核桃还硬呢。”

我当然不相信妈妈的话了。回家以后,妈妈为了验证她说的话,就和我一起做了一个实验。

妈妈先给我两个核桃,让我握在手里用力捏,结果我认为很硬的核桃却很容易就被我捏碎了。接着,妈妈又递给我一只生鸡蛋,同样让我握在手心里使劲捏,我怕捏碎了,就只用了一半的力气,先试了试,结果鸡蛋没事儿,我继续用力捏,直到使上全部的力气,你们猜怎么样?鸡蛋竟然没有丝毫损伤,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找到答案,妈妈让我去电脑上查资料。

原来,当我把两个核桃握在手里用力捏的时候,因为手的杠杆力集中到了两个核桃接触的地方,压力变大了,所以核桃很容易就破了。但是当我握住鸡蛋的时候,因为鸡蛋是拱形的,手的杠杆力平均分散到了鸡蛋的各个方面,压力相对来说变小了,不足以把蛋压碎。

在我们生活中,人们经常利用到鸡蛋的这种拱形的稳定性原理。比如说我们在修建桥梁时,多会用到拱形桥洞和桥面;在制作大型建筑时,也会用到拱形的门窗和大厅天花板。我们在设计汽车、飞机时,这种拱形也经常出现在在各个部件中。就连我们平时戴的安全帽和摩托车头盔,也是利用拱形的原理呢?

核桃没有鸡蛋硬,你可以相信。因为在特定的条件下,科学战胜了你的“生活经验”。这里面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本来以为科学离我们很远,原来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科学离我们有多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妈妈的一句话引起了翔宇极大的探究兴趣,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上网查找资料证明了妈妈的话是对的。同样值得大家借鉴。)

同学们,离本次活动的结束日期2011年4月30日还有十天的时间呢!现在开始,为时不晚,付诸行动吧!

此致

祝一切顺利

永远支持你们的李老师

2011年4月20日

读书人网 >三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