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书课(20140516)
两节课的阅读交流活动,谢一晗一个人讲了一节课零15分钟,他讲的是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这本以英文写作的的影响世界的有关中国国民性的书,原名为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译成中文后,除了《中国人的精神》外,还被译作《春秋大义》。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清末民初,当中西方文明发生冲突,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都主张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毫无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的时候,这位学贯中西、精通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文化怪杰却勇敢地站出来捍卫中华传统文化。他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本书试图阐释中国人的精神以及展现中国文明的价值。作者在序言中指出:“为了真正衡量一种文明的价值,我们必须追问的要义是:它能造就什么样的人性类型,也即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一种文明所造就的男人和女人——人类的具体表现形式,正是他们,展现了一个文明的灵魂。”
在辜鸿铭看来,中国人的精神主要有三个特质。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gentle),绅士性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却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昧的,但愚昧之中却并没有荒唐;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
继而作者由此推论出中国人的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因为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生活在强烈的同情心之中,这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也是一种感觉的生活,这是由于中国人把身体作为一个有机体而产生的自觉或不自觉。由于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或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
作者在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为什么外国人都觉得汉语很难学的一门语言,而中国的小孩子和普通人却觉得很容易,这是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用的是已经充满智慧的头脑,而不是用心灵,西方的语言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而中国的汉语则是心灵的语言。作者对中国人超群的记忆力给出了相同的解释,作者认为中国人还生活在像孩子一样的生活之中,具有意念的力量,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民族。作者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中国人过着成年人的生活而具有孩子的心灵,也就是说,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谢一晗从辜鸿铭的生平,讲到《中国人的精神》的内涵。又联系到描写日本国民性的《菊与刀》,视野宏阔,并结合当前国民道德进行了对比阐释,展示了当代青年的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
巩濮东川作了一场题为“十七岁的宣言”的演讲。全文如下。
十七岁时一个舞动青春的年龄。
十七岁我们骑着单车疯狂奔放着青春。
十七岁我们学会了恋爱。
十七岁我们学会了叛逆。
十七岁我们开始有了崇拜的偶像。
十七岁我们产生了对未来的憧憬。
十七岁我们有了自己的主见,事事都以自己的想法为先。
十七岁我们学会了放弃,放弃是一种解脱,更是一个新的开始。
十七岁我们遇到了很多人生的坎坷,挥洒过泪水。
十七岁我们懂得了坚强。
十七岁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兄弟,什么叫义气。
十七岁我们笑过,闹过,风光过,也哀伤过,流泪过,离别过。
十七岁我们在学校留下了自己热血的青春。
十七岁我们处在将要绽放的时刻。
十七岁我们有太多自我和非自我的想法,偶尔想要叛逆的放逐自我。
十七岁我们有太多无奈和压力,在困境和现实中挣扎不休。
十七岁我们想去尝试新的挑战,去战胜挑战,并去证明——我们的时代来了!
赵令华读了一本有关十七岁的书。对十七岁的小伙伴做了个系统调查,把调查结果用PPT跟全班同学进行了分享,妙语连珠,舌灿莲花。
我老是不由自主地把这个数字额外地画上圈,让它醒目了起来。在日历上,像一个等待庆祝的数字。不那么规则的圆,带成一个庆祝式的王冠。尽管事实上,她应当是更混沌一点的。她在16岁和18岁之间,就该有一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式的浑浑噩噩,以为没人在注意自己了,有可以偷懒的安全,幻想着可以吃到很好很精致的食物就像电影里常出现的那样,幻想着喜欢的人也刚好喜欢自己,幻想着老师家长都变成小鸟在窗边叽叽喳喳——她在那个时候,脑袋里想的都是这些浑浑噩噩,缺乏逻辑,不着边际的事。
我们总是像电影场景一样度过着,很壮烈的感觉,以及在家里挂一张白布在墙上,想起什么就写什么,在娃娃机前不断投币,即使知道不会抓到娃娃也会一直幻想有“奇迹”。就是会做这样浮夸浪漫又蠢气得不得了的事,但已经不会大肆地去嘲笑那会儿的自己了。
20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