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的夜总来的那么早,或许它是想早一点融入我们的家庭快乐大讲堂?晚饭后,计划了两天的家庭讲堂隆重登场,今天的讲师是在数学界“颇负盛名”的专家小年同学。而学生呢,当然就是我们这些热爱学习的“社会精英”了——语文能手小雪、调侃大王小松还有写博爱好者蓝紫。
请随我一起走进课堂,看看我们的课堂实录吧——
师(小年):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鸡也不叫了,狗也不咬了,我们的课堂也就开始了——上课!(开场白怎么有江湖艺人的感觉?)
生(齐):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数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它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脑筋更灵活。今天我就带领大家玩转数学!
(生鼓掌)
师在黑板上出示第一道应用题:已知大正方形比小正方形边长多2厘米,大正方形比小正方形的面积大40平方厘米。求大小正方形面积各是多少?
师:先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一下这道题的解法,我看看哪个同学的脑子转的最快?(哈哈,这语气,肯定是跟老师学来的)
生在练习本上争分夺秒的演算……
蓝紫首先举起手来:老师,我做完了,答案是……
师:哦,你先保留答案,再等一等另外两位同学。
题外:一会儿,小雪也做好了,跟蓝紫交头接耳的对答案。不好,两人的答案不一样,看来肯定有一个人错了。于是她们俩窃窃私语起来,互相讲解自己的算理。(我估计平时上课有个别同学小声说话也不一定都是扰乱课堂,或许是他们探讨问题呢)还没等算到最后一步,只听小雪“啊”了一声:“妈呀,我算错了!”瞧,这个粗心小马大哈!一会儿小松同学也做好了,(这人反映有点慢),我们一对答案,一致!哈哈,全做对了!
小松:老师,我们都会了,不用再讲思路了,接着往下进行吧!(有些得意)
老师:这怎么行呢?学习知识要稳扎稳打,不能一知半解!(老师教训的对啊)
接着老师指名我们不同做法的同学到黑板前讲解思路,蓝紫用的是方程解法,小雪用的是数学方法。最后我们都弄明白了这道题的两种思路。
题外:在我们做题的时候老师已经把第二道题写在了小黑板上:有一块长方形草地,长20米,宽15米。在它的四周向外筑一条宽2米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
这次不用老师引领,三个学生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思考中去了……
只是一会的功夫,三人都不约而同的说:“老师,我做好了!”
老师巡视一番,非常满意。但仍是稳扎稳打,让小雪和小松分别讲解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小松还戏称这是三年级水平的题目,言外之意是这题简单,让小年老师气得白了他一眼,似乎在说:走着瞧!接着就开始了第三题的学习。
师:(师读题)甲乙两人上午8时同时从东村骑车去西村,甲每小时比乙快6千米。中午12时甲到西村后立即返回东村,在距西村15千米处遇到乙,求两地的距离。
三个学生又进入了苦思冥想的状态之中……
题外:可是左奔右突,三个学生却怎么也找不到思路,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而老师呢,正得意地望着三人呢,尤其是看小松的眼光有些深度,意思是看你还说是三年级的题目不?不知道谦虚的学生!
师:要不要我给大家讲一讲思路?
生:雪中送炭啊,老师快讲吧!
师:要解这个题,我得先为大家画个线段图,这样好理解。现在大家请看,甲到达西村以后立即返回,在距西村15千米处遇到乙,说明甲比乙多走了30千米,这一步能理解吗?(三人点点头)第二步,甲每小时比乙多走6千米,那么30千米是甲用多少时间走完的呢?30/6=5(小时)而甲从8点出发到西村时是12点,说明他走完全程用了4小时,由此得出甲1小时走了15千米。最后一步,用15*4=60(千米)就是东村到西村全程的距离了。大家能听懂吗?
生:(三人点头如捣蒜一样)懂了、懂了,这么简单啊!
师:以后同学们再遇到这样类似的题目的时候,要记得画线段图,这样能帮助你更好的理解题意,更要让头脑真正的运转起来,才能举一反三,玩转数学!(我估计又“借用”了老师的语言)
生:谢谢老师!受益匪浅!
师:我也要不断学习,争取这个老师当的更称职!今天我们的课堂到此结束,祝大家学习愉快!
(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蓝紫反思:我原本是一个比较懒动脑的人,这次听了小年老师的数学课,增强了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后我一定多向老师请教,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这样的家庭大讲堂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更是一种亲子快乐学习的途径,我们一定会经常开展这样的家庭大讲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