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育爱” “以会教会”
——读特级教师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有感
最初对这本书感兴趣,是由于封面“特级教师” “我教小学数学”的刺激。我一直对名师很崇拜,感觉他们比其他的一些专家教授更具体真实,“我教小学数学”与我们的工作又很贴近。手捧李烈老师的《我教小学数学》,果然我很快就读完了,还意犹未尽,一点一滴,好象就在我们身边,那么亲切自然,她犹如一杯好茶,品一口,浓香四溢,回味无穷。掩卷凝思,只觉得思绪万千,获益非浅。李烈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感觉她远远没有那种经过精美包装只露光辉形象的“高大全”感觉,“平和”多于“高大”,好象就在我们身边。是啊,特级教师就是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实践中播撒爱心、在耕耘中勇于创造、在激情中乐于奉献的实干中凸显出来的。
一、“以爱育爱”的儿童观
尊重与爱护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天职。这本书贯穿"以爱育爱"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良好的范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朋友般地与学生交流,促进孩子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所以,在李老师看来,“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神圣无暇的爱;而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赏识、接纳与宽容上。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学论教,因材施教。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儿童观,使李老师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创设儿童成长的宽松环境,尊重儿童的个体发展差异等,从而真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体验过程。读了这本书,对李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会震撼人的心灵,会激起一种强烈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真挚的爱,而这份爱,又将化做巨大的工作热情,促使你为了学生的发展去努力、去奋斗。是啊,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孩子,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只有这样做了,你才会成为一名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李老师在“以爱育爱”这部分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儿童观、教学观,以及对事业的爱、对孩子们的爱,她不仅有爱的情感,更有爱的行动和爱的能力,书中很多鲜活生动的案例让我深深赞叹。读了这本书,才更加明白:“爱”,不是空口号,“爱”就是自然真诚的行动,“爱”中融会着的教师的责任与技巧。向李老师学习,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二、“以会教会”的教学观
“以会教会”是李老师从“以爱育爱”的儿童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观。她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细微处入手,揭示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以自身的“会”引导学生“会”。提出了许多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符合儿童心理活动特点、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李老师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底和扎实细致的实践作风。
“以会教会”我想到了很多:当代美国教育学与心理学家布鲁姆在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掌握学习理论”,即通过反馈与矫正,把集体教学与个别帮助相结合,为每个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方式,使95%以上的学生都能够掌握教学目标。他在《发展青少年的才能》中指出:“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有了这样的理论做指导,我们就有了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学观,就能充分地相信学生。“以会教会”想起了当初的目标教学。我们相信学生,我们目标明确,我们前提测评,我们导教导学,我们及时检测,我们反馈评价,课堂的效率就得到了提升。
“以会教会”,我想到我们学习的“洋思经验”的理论基础也与之不谋而合。洋思人他们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向学生提供了恰当的学习条件、学习时间、学习形式,并严格落实,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得以提升。
“以会教会”,我想到了我区今年高考质量的提升,那也是相信学生,针对实际制定“会”的一系列切实具体的操作细则,并落实到位的结果。
“以会教会”,就是要抓微观,抓具体,抓落实。
“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老师没有对孩子、对学科、对事业的爱,是不会努力提高自己,高标准的去“教会”学生的。学生如果不是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之中,也就不能很好的去思考,去“学会”的。同时,老师的爱是通过教学生“学会”来体现的,而学生是通过“学会”来回报老师的爱。
“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也是互动的,老师通过对学生的“爱”,激起学生对学科的“爱”;学生对学科的“爱”,又激起学生“学会”的积极性,而学生在学习上的成果,更进一步激起对学科的“爱”,同时也更进一步激起对老师的爱。“亲其师,信其道”,在“爱”和“会”的良性循环中,老师和学生得到了同步提高。 “爱”和“会”也需要在创新中求得发展。只有创新,才会不断有新的体验,才会有所进取,有所发展。
书中的这些儿童观、教育观、教学观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实在的事例体现的,有血有肉,亲切自然,首先小标题就富有个性,就能激起你读的欲望,如“第一印象不可忽视”、“站到学生中来”、“低起点,高终点”“我也有生气的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对每一条经验,李老师不仅论述了其理论依据,而且还非常具体地介绍了具体做法及感受,操作性、可读性都很强。感受很深的是李老师很关注细节,比如,作业设计:书写格式要求写上“日期”、“作业出处”,划上边线,左边写题号,右边写题,要求有写草稿纸的地方(草稿和正文往往把作业一分为二),没有草稿的题重做一遍,养成边列式,边在旁边计算的习惯,对学生作业要求分等级,对有错题的作业只写批改日期,把修改的权利留给孩子..... 我想:这就是具体,这就是细节,细微处才能看出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情有多深,情有多专?可以看出,李老师具有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将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正如李烈老师说:“这是严格要求也是爱”。是啊,爱学生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在小学,关键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关注个体差异,要把再次学习的权利给学生,要培养学生自批自改的能力和自学能力。读了这本书,我在想,在自己的工作中,还有很多很多要学习思考的东西……进一步将自己对教育事业、对孩子的爱,化做具体的行为,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如何深钻教材、如何以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活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抓好细节,落实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上不断学习实践,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