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章内容饱满的辅助手法-插叙
——兼评《爸爸给我打电话》《孤斑归来》《With妈妈》
插叙,在语文教科书中会经常遇到,我们应该不陌生。然而,在我们写作记叙文时,往往习惯于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这种写法叫“顺叙”。顺叙的段落层次跟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是一致的。由于顺叙是记叙的基础,所以,顺叙的使用也最为广泛。随着学生作文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写作技能的不断提升,插叙便自然地走进了我们的作文。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一个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帮助读者了解事件发展的原由,而暂时中断叙述线索,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衬托、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脉络更清晰,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对于全文来说,插叙只是一个片段,不是事件本身的一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事件记叙的时间范围内,删去它,虽然会影响主题的深刻性,但不会影响事件的完整性。
说到“插叙”,还要牵涉出“补叙”:
补叙是事件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发生在事件记叙的时间范围,删去它,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严重影响主题的表达和事件的完整性。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其实,现在中学课本已经把“补叙”列入了“插叙”范畴,我们无须再为插叙的分类费周折了。
下面,我们依据范文引路,探讨一下作文中运用插叙的有关问题:
一、插叙的文字要简洁
插叙的片段,只是文章的补充或说明,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插入的文字一定要简洁清爽,抓住要点,行文不必过长,不能渲宾夺主。
范文 1
爸爸给我打电话
香梦沁儿 http://blog.xxt.cn/hnyt1999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一听这铃音,不用说,是老爸的电话。
我匆忙放下手中的作业,拿起手机:
“爸爸好!”
“在干吗?”
“写作业!”
“六年级了,作业多了吧?可不能像以前一样,磨磨唧唧好半天才写一点点,就那么点作业,总是拖拉到很晚才睡,这毛病要改!”
听着爸爸的话,我才想起来,爸爸已经和我分别半年多了,我唧的毛病早改了,而爸爸还以为我像从前一样,放学回家先看电视,再吃饭,然后写作业,写作业时还一会儿打个电话,一会儿喝杯水,要不就是感觉这支钢笔写得太粗,那支钢笔下水不畅……总之以前我写作业的时候,没有一次是认认真真一鼓作气完成的,为此,爸爸妈妈没少收拾我。
“怎么不说话啦?是不是睡着啦?”
“没有啦!”
“写作业粗心的毛病改了没有啊?写完后记得要检查一遍啊!”
说实话,我确实挺粗心的。比方说吧,以前我总把“观察”的“察”字里的那个变体“月”写成“夕”字,唉,也不能怨我呀,按说就应该是“夕”字嘛!里面多一点,这是什么字?谁也不认识啊,肯定是造字先生马虎大意了,反倒让我为此挨了几回训!想想就生气,不过,在妈妈第三次提出这个错误后,我终于牢牢记住了,那里不是个“夕”字,是一个变体“月”字!
“还有,天凉了,记得学会照顾自己,早晚记得加件衣服,不要只顾臭美,只要风度不要温度。不要等到病了花钱小事,难受是谁也替不了你的!”
还是老爸了解我啊,嘿嘿……我好像是有点儿臭美!平常无论冬夏都喜欢穿短裙,秀秀我那双笔直的双腿!女孩子的共性嘛!你想:若是总穿着裤子,那和男生还有什么区别?要是都穿得没一点个性,整个校园哪还有现在的五彩缤纷?不过,老爸说得也对,天凉了,早上穿短裙,腿确实有点凉,前两天我就已经发烧了,也许真和穿衣单薄有关呢。呵呵……明天开始,穿牛仔裤,配运动马夹,不也挺精神吗?
“喂!今天怎么啦?怎么老是不说话呀?要记得我的话哟!先说到这里吧,有时间我再打给你!”
电话挂了,我还在想爸爸的话。原来我在爸爸眼里永远是那个又唧又粗心还有一点点臭美的小丫头啊!
哼哼……爸爸不知道,在他不在家的大半年里,人家已经长大了,懂事了嘛!
这篇文章,写的是与“爸爸”的一次通电话。本来,打电话就是平淡的对话,没有多少故事可言,而要写好打电话的文章,如果不加入适当的“插叙”,那就很容易记成空泛无味的流水账。我们的小作者很聪明,她在直写对话的过程中,巧妙地插入了必要的回忆,不仅使文章内容得到了丰富,而且突出了“父爱”这个中心。
文章分三次插入了与对话有关联的生活情节。第一次,是在“爸爸”交代“可不能像以前一样,磨磨唧唧好半天才写一点点,就那么点作业,总是拖拉到很晚才睡,这毛病要改”时,插进了“我”过去“磨叽”的毛病表现和半年来的变化,使用的是回忆式心理活动描写。第二次,是在“爸爸”询问我“写作业粗心的毛病改了没有啊?写完后记得要检查一遍啊”时,插进了“我”过去粗心的小事例,来印证自己过去的粗心,生动了文章的表达。第三次,是在“爸爸”嘱咐“我”“早晚记得加件衣服,不要只顾臭美”时,插入了自己的回忆及感受。插叙的三件事,从侧面反映了父爱的细微和厚重。在这里,文章的插叙遵循了简要、得体的原则,起到了对文章内容的补充、说明作用。
二、插叙的过渡要自然
一般说来,插叙片段的前后,要各加上一个恰当的“过渡句”,用它把文中的主要内容与插叙的片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插叙的片段,要自然地引进,还要自然地退出。插入的内容,一定要与主要内容承接自然,不能有断裂的痕迹,使插叙的片段进、退自然。
范文 2
孤斑归来
慧心如兰 http://blog.xxt.cn/lxhdmmdbk
又是一年春来到,燕儿衔春泥,鸟儿枝头忙筑巢。我那小小的朋友,今年,你还会回来吗?现在的你还孤独无助吗?
——题记
一天下午,我独自一个人在家,作业完了,阅读完了,电视没精彩的,上网,朋友不在线……只好一个人望着窗外,看着满眼绚烂的春色发呆。
突然,一个小小的黑影从窗前飞速闪过,停留在我家阳台的铁架上。我好奇地探出脑袋,妈妈咪呀!这不是去年我收养的那只孤儿小斑鸠吗!你看,我在它脖子上系的红绳还在,并且,它的身旁还多了一位毛色油亮的斑鸠夫人。只见那只漂亮的斑鸠夫人在铁架深处不停地忙碌着,收拾着斑鸠丈夫叼来的树枝和枯草。奥,原来他们要在我家做巢呀!它们一个外出找树枝,一个精心的挑选,然后小心翼翼地搭上去。
它们配合得如此默契,我目不转睛盯着它们的小家,虽然它们建造的速度有些慢,小家也很简陋,但我觉得这个鸟巢是最漂亮的,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只绒毛未退、长着稚嫩黄嘴的斑鸠宝宝在这个温暖的小家里慢慢探出了头……
暖暖的微风轻拂过我的脸庞,斑鸠夫妇“喳喳喳”欢唱着从我眼前飞过,思绪又让我回到了一年前的春天……
是那个雨后的春日下午,我在小区马路旁一棵茂盛的女贞树下看到了这只瑟瑟发抖的小斑鸠。当时它身上的绒毛还没有退完,羽毛并不丰满,还不会飞,直冲着我发出“啾啾啾”的微弱的叫声。也许是刚刚过去的一阵暴风雨将弱小的它从枝头掀落,也许它的父母还在远方为它不是奔波寻找食物。看着眼前无助可怜的小斑鸠,我没想太多,连忙把它抱在胸前,用温暖的双手轻轻抚摸着它,把它带回了家。
从此,孤独的它有了一个温暖的家,我也有了一个特别的好朋友。每天我都会给它准备一些小米和水,它也显得很快乐,每天吃饱了都会对我“叽叽喳喳”的叫上一会儿……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它的羽毛丰满了,翅膀长长了,还会高兴的围着我飞上飞下。可是我知道,鸟儿是属于蓝天的,它喜欢自由。一个晴朗的午后,我给它戴上了自己亲手缝制的红色项圈,希望它能记住我这位人类朋友。在我屋的阳台上,恋恋不舍地放飞了它。
“喳喳喳”,斑鸠朋友又回来了,还是在当初分离的这个窗台。我知道现在的它不会再孤独,因为它的身旁多了亲人的陪伴,因为它的身旁依然有我真诚的关怀。可爱的斑鸠朋友,我还会像以前一样给你送来香香的小米,你还会像从前一样为我快乐歌唱……
“孤”斑归来,温暖着我的心。感谢你,可爱的斑鸠朋友,你让我懂得了人类和动物之间真挚的友谊并不遥远:只要你用心去关爱它们,它们也同样会回报我们人类一份欢笑和温暖。可爱的斑鸠朋友,感谢你归来,感谢你为我七彩的童年留下了这份永生难忘的美好记忆!真心的祝愿你幸福快乐,祝你们的小宝宝早日出生。
这篇文章采用了直接叙述亲身经历的方法进行插叙。不同于常规记叙文的是,小作者用“题记”方式来引出自己的这段经历,给我们制造了悬念。故事开篇,就给我们描写了斑鸠夫妇忙着做巢的温馨画面:“一个外出找树枝,一个精心的挑选,然后小心翼翼地搭上去”。小作者还生发出一个美丽的联想:“我仿佛看到了一只只绒毛未退、长着稚嫩黄嘴的斑鸠宝宝在这个温暖的小家里慢慢探出了头”。文章写到这里,接着安排了插叙,注意它的引入过渡:“暖暖的微风轻拂过我的脸庞,斑鸠夫妇“喳喳喳”欢唱着从我眼前飞过,思绪又让我回到了一年前的春天”,从眼前之景“微风轻拂”、“ 斑鸠夫妇‘喳喳喳’欢唱着从我眼前飞过”而承上,用“思绪又让我回到了一年前的春天”来启下,自然地进入了插叙——叙述自己收养这只斑鸠的故事。这件事交代完之后,小作者又用“‘喳喳喳’,斑鸠朋友又回来了,还是在当初分离的这个窗台”一句,很自然地退出了插叙,回到了原来的叙述线索上来,接上了原来的记叙,而且界线分明,这就很好的服务了文章的中心表达。
三、插叙的片段要相关
插叙,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变化而乱用插叙,以免弄巧成拙。插叙的内容不能游离于文章内容之外,它必须和原来的叙述相关,但不能相连,相连就成了倒叙。前面介绍过,插叙不是叙述的中心,只是为中心服务的一个片断,插叙完了,要回到原来的叙述线索上来,不要脱离原来的叙述线索而发展成另一条线索,更不能节外生枝,成为文章的游离部分。插叙的内容,必须与主要事件密切相关,还必须是表现文章主题的需要。不可为插叙而插入。
范文 3
With妈妈
典典~曦 http://blog.xxt.cn/527655613665
晚上,爸爸由于工作的原因没能回来吃晚饭,所以我与妈妈便出去找了个地方吃饭。
最近,老妈生病了,左下腹疼痛,非常厉害,一直疼。于是,下午三点多,我陪老妈去了医院。但由于需要做B超,医生让妈妈喝大量的水使膀胱充盈起来。我替老妈一次买了三瓶水,因为医院快下班了,抓紧让老妈把这些水喝下去,老妈也丝毫不含糊,“咕嘟,咕嘟”把三瓶水在半个小时之内全部送入腹内,胀得老妈直想吐。我们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可是,大夫说不行,尿憋的不够,再等等,我们就在医院的长廊里来回地走动,以加速循环,可是,就这样也不行。医院要下班了,医生让妈妈第二天再来,唉!害得老妈没检查上,又被水给撑着了,真的好担心妈妈,害怕她万一得一场大病那就不好了!唉!啥时候能发明一个不用憋尿就能做检查的B超就好了!看着妈妈很累的样子,舍不得让她替我做饭,于是,我们选择在外面解决肚子的温饱问题了。
虽说陪老妈吃饭并不是帮老妈做事情,但看老妈吃饭时挺高兴的样子,我的心里也非常痛快。我一直与老妈边吃边聊天,我们好像很久没有这样谈心了。时间真能冲刷一切啊,我们谈了许多许多,有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有家里发生的事情,有时事要闻、国际大事、电影明星,还有体育盛世,真的是天南海北的侃。我突然发现,老妈对幸福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身体健康,平安无事就行。我还发现,老妈的内心其实很孤单呢,她希望经常有人陪着她,就像现在这样无所顾忌地聊,畅所欲言……
我想,其实,幸福离我们很近很近,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抓住它罢了。今天爸爸没有陪着妈妈吃饭,我也看到了妈妈敞开心扉的那种快乐了,因为妈妈有我陪着也是非常开心的。回家的一路上,看着妈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我也突然感觉到了幸福在我身边环绕了。刚刚说过,幸福很简单,甚至一杯茶,一句问候,一个笑容,一个安抚,就会让人满足的。
其实,在平日里,我就发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老妈很容易满足,她的要求很简单很简单。
妈妈喜欢喝咖啡,每次我去购物时,都不忘老妈的这个爱好,给她买一罐或是那种袋装的咖啡,然后,只要我时间够用,就会帮妈妈煮上,端给妈妈喝。这不,我正在写这篇日记,实然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我烧好开水,仅用了几分钟,就让咖啡的香味飘溢在老妈的眼前了,她在那电脑房里,我在我的房间里,听着妈妈打字的声音,回忆着,当我端着咖啡送给妈妈时,妈妈那幸福的笑容,流动着我心里的甜蜜。我似乎也品尝到了咖啡的香味……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妈妈的心很容易满足,或许只是一杯咖啡,或许只是伴着她谈谈心,聊聊天,听一听她的唠叨就足矣了!
【说明:此文原题目是“我With妈妈”,根据英语组合规律,应把“我”删去,所以在使用这篇作文时我做了修改。】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我”陪妈妈在外面吃饭的事,“我”通过吃饭时与妈妈聊天,发现了“妈妈的心很容易满足”的道理,这个立意是清晰而有意义的。文中有两处插叙:第二段插叙了“下午”陪“妈妈”去医院检查的过程,是一个单独的段落,也注意了过渡的进退自然。这个插叙的作用是补充说明陪妈妈外出吃饭的原因。吃饭是本文的主要线索,插叙的片段和外出吃饭这件事密切相关,但它不是吃饭这个主体的故事延续。我们判断文段是不是插叙,其标准也就在这里。正因为插叙之事与原来的叙述相关,但不相连,所以,如果删去这个段落之后,并不影响全文的故事发展和主题表达。
第五段,很明显是第六段这个插叙的过渡。在第六段里,小作者补充了另一件与主题表达有关的小事——“我”给妈妈煮咖啡,“当我端着咖啡送给妈妈时,妈妈那幸福的笑容,流动着我心里的甜蜜”。这个片段不同于前一个插叙,它有印证作者观点的论据作用,而第二段的插叙只起补充说明作用。
其实,严格地说,这篇文章的结尾还应该延续着“吃饭”的主体事件写,使之一贯到底。但是,文章最后离开了“吃饭”而去写“喝咖啡”,这个插叙便有了“游离于文章主要内容之外”的嫌疑。我们从这个要求总结出一个小技巧:可以用“插叙的内容不能游离于文章主要内容之外”,检查作文是否脱离了线索或主题。
说到这里,你对插叙是否有了较多的理解呢?在以后的作文练习中,我们不要为插叙而插叙,要做到:该插叙时则插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