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随笔之二
东海交流
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晴 台中市东海大学
早饭后,参加第八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的代表乘车来到了台中市的东海大学。开幕式在东海大学的大会堂——中正纪念堂举行。
东海大学附属小学,附属中学的器乐团、合唱团,向大会作了欢迎演出。小学生的架子鼓合奏、彩带舞,表演得着实漂亮,赢得了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开幕式非常简短,东海大学校长、台湾小语会会长、台中市教育行政负责人、香港、澳门小语会会长,分别致过贺词就结束了。接下来是专家报告:台湾的张新仁教授作了题为《摘取大意是重要的阅读理解策略》的演讲。
四地阅读课堂教学交流是在东大哲学系的教学楼内,16位作课教师分别在六个合堂教室展示。我被分到了第一课室,一起参加观摩研讨的还有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河南省小语会理事长时广郑先生,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等。
第一节课执教的是台湾东大附小的蒋贵枝老师,课题是《黄狗生蛋》。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动物们遇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黄狗窝里有一个蛋。动物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有的提出假设,有的提出反驳,有的表示质疑,有的提供线索。故事在一番热闹中打住,没有明确的结局。蒋老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能藉由“故事结构图”了解故事内容;能思考故事接下来可能的发展;能与人分享自己的观点;能分享别人的观点等四个方面。在其执教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其引领学生在完成故事结构图这一环节上下的力最大,特别欣赏蒋老师不去统一学生构思的结局,而是欣赏每一个小组讨论的结果,不管是怎样的异想天开,都好像使自己一下子明白了,和学生们一起叫起来:“啊!原来是这样。”我认为可以修改的地方是开课的导入。这故事本身就很奇怪,直接由“黄狗会不会生蛋”的问题导入,让学生阅读故事就很好。可是,蒋老师又借一则新闻《小乳牛生黑蛋》来创设情景,还在屏幕上打出照片,折腾了好长时间,问学生 “你相信这件事吗?”才进入正题,其实已经浪费了很长时间。
第二节课的执教者是来自大陆天津市的郑云娟校长,教学的课文是《孔子拜师》。大陆来的老师借用台湾的学生,除了不熟悉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以外,更难为他们的,是板书要使用繁体字。郑校长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学习7个生字和远近闻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没有止境、随时请教、毫无保留等7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二是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态度的词语,礼貌用语及孔子不辞辛苦求学的语句。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尊敬师长。三是学习根据文中的词句感悟人物品性的阅读方法。应该说,郑校长通过“初读感知;研读感悟;阅读实践”三个环节,较好地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她优雅的教学风格,驾驭课堂的圆转自如,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也许是选课的问题,也许是孔子距离学生年代太久远的问题,也许是文本内容本身就使人感觉沉重的问题,多少使人觉得说教的味儿浓了点儿。
第三节课是来自香港的陈雪芬老师,执教的是《我的舞台》。陈老师年纪很轻,但在课堂上还是表现得有板有眼。给我一种突出的感觉,陈老师的教学明显趋向于大陆的语文教学模式了。我很欣赏她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工作纸”,让学生多操作,多实践的方法。感觉遗憾的同样是导入创设情景时选择的内容不太对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文原本是评剧皇后新凤霞女儿吴霜的自述,介绍一点关于新凤霞和作者的身世故事,播放一段评剧,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好啊,但陈老师选择的却是两段与课文毫不相干的曲子(旋律不同),让学生体会有什么不同,实在是费力无效果。
第二天的课是四地“同课异构”。选文是两首童诗。
时间问题,明天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