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让数学变得“简单”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6-22 10:55:33 作者: rapoo

让数学变得“简单”

昨天听了一节山东版教材三年级“小数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第三课时“小数的加减法”,有些想法想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

镜头回放:(例题1的汇报)

师:这道题该怎样计算?

生1:0.6米=6分米

0.7米=7分米

6分米+7分米=13分米

13分米=1.3米

生2:我是列竖式计算的

0.6

+ 0.7

1.3

师:谁来说说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什么,小数点后面的数表示什么?

师:讨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通过讨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非常艰难的得出了计算方法。计算方法的归纳过程中,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处于茫然状。

小数减法的例题完成后,老师又领着大家重复了一遍上述的过程,用数学语言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依然很吃力。

整节课就困在了总结计算方法之中,最后连进行课堂练习的时间都没有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节课的低效呢?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掌握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的过程也是对小数进一步认识的过程,由于还没有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只要学生能够理解算法就可以了。后面在四年级的上半学期还要专题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研究学习。

由于刚刚认识小数,在本节课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计算法则,势必会加重学生思维负担,提高表达难度,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例题解决之后,不要急于总结,应该让学生做上几道基本练习后,对这种计算方法进行内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再让学生讨论 “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就达到教学目标了。

下课后,我和执教老师进行了探讨,重新对这节课进行改进,第二节到另一个班就用改进后的方法去上。

第二节一下课那位老师就告诉我,这一次比上一节课堂容量提高了一倍,不仅完成了课后自主练习,还解决了“1-0.7”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状态呢?”

“学得积极投入,新知识全部掌握。”

听了老师的话,我有一种深深的感触:数学课不要盲目做“加法”,当每一位孩子都觉得“数学原来如此简单!”时,我们的数学教育就真正地成功了。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