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安全感
福堪镇初级中学 袁士杰
可能年级越高,学生的课堂表现欲望越低。原来在小学课堂上出现的你争我抢地回答问题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再三发问,也总是少有人站起来回答。我就发现,不管老师怎样鼓励,能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那几个,绝大多数同学真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这里面的原因我也分析过。从心理角度讲,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在意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面前的形象,表现在课堂上,唯恐自己回答问题出错,从而影响自身形象的美好,导致不愿回答。其次是,对于自己在知识的认知方面的不自信,心里会问自己:我这种认为对吗?这种对于自己认知能力的怀疑,也会让学生不敢回答问题。还有的情况是,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即便是内心会了,也不愿站起来回答。我就属于这种类型。记得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师范上学,我从没有主动站起来回答过问题。老师点我站起来,就会让我惊慌,也回答的语无伦次。我感觉,每一次提问我,都是一次让我为难。我不想再为难我的学生。
改变一下提问方式怎么样?我试了几次,不再指名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一起回答,这时候我发现原来许多不敢单独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跟随着回答。我想,这应该是一种“随大流,不挨揍”心理在起作用吧。一起回答,即便是回答错了,老师也辨不出是谁回答错了,至少不会单独追究某个学生的“责任”,这会给学生以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让学生敢于放开胆量、大声回答,在七嘴八舌中表现自己,辨析自己学习成果的对错。
我记得,魏书生老师也是持这样的观点。他也曾经与学生商量,究竟是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好,还是让学生一起七嘴八舌回答问题好,学生们一致选择七嘴八舌回答问题。魏老师问为什么,学生们都说这样敢于回答,比自个儿单独站起来回答心理上感觉安全。
想到了这里,我就在课堂上常常采用让学生七嘴八舌回答问题的方式,解决一般性的问题,课本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以激发更多学生认真读课本的信心。
我也知道,这对于一些需要更费脑力的思考性问题,需要争辩性的问题,是不合适的。我也会指名学生站起来回答,但必须是自己主动举手要求回答的,不是学生主动举手,我绝不提问。不管这个学生是不是班里的优秀生,只要有主动回答问题的意愿,说明他有充分准备,就要给他表现的机会。不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我也绝不强人所难,哪怕是班里的前几名学生。他不主动站起来,说明他没有考虑成熟,或者出于其他想法,总之不愿回答,我绝不勉强。如果一个问题,没有学生愿意站起来回答,说明这个问题具有较大难度,需要更多时间思考和讨论,也可能是我提问的方式有不当之处,我对问题的说明阐释还不够清晰。
这也是我的一个转变。以前碰到这种情况,我常常会问:“你们听懂了吗?”讲了几遍之后,学生再不明白,或者回答不出,我就会表现出不耐烦,甚至有时候会训斥学生:“这你们也不懂?”加入工作室之后,尤其是受到韩素静老师的影响,耳闻目濡新思想和新观念多了,也渐渐学会了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事实上,只要我们能说明白,就现有课本知识而言,学生不会听不明白。
因此,我愿意多说几遍,直到学生明白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