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夏天,我用自行车带着儿子在郑州市郊各处漫游。那一年的秋季,儿子就该上小学了,我想在儿子上学前努力地往他的脑子里装点大自然的记忆。
我们向着陌生的远方出发,直钻进绿色世界的肚子里去。那一年,我感到自己突然变小了,变得和儿子年纪相仿,就像是他的哥们儿。他也经常毫不客气地让我蹲下来,然后拍拍我的肩膀,煞有介事地问:“我说老赵啊,下一步咱们去哪儿啊?”我们就这样嘻嘻哈哈地穿行于农田地里,小树林间。累了,就找块阴凉地坐下来休息,喝着水,吃着干粮,我给他念曹文轩的《草房子》。
那一年,我把整本《草房子》给念完了,儿子听得入神,我自己也感动得每每忘了回家的路。亲爱的朋友,你可能无法想象,在那麦子飘香的树荫下读书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那是四周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鱼儿从池塘里快活地往上蹦,书中的内容完全和眼前景致融为一体。我念着念着就发现自己恍如置身苏北农村,一片片草房子在我身边簇拥着,而桑桑、纸月、杜小康……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就赤着脚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
三年以后的今天,当我不经意翻到《草房子》这本书,往事就会历历在目地呈现于眼前。那是关于我和儿子的一个童话。
《草房子》是讲小学生活的,讲的都是孩子们的小小悲欢,孩子们是那么认真地投入其间。儿子听完了这个童话般的故事,对小学油然而生一种喜爱,这也为他日后深深爱上小学生活,养成乐观好学的性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总能以善良的心待人,他总对书籍别样的痴迷,他的身上散发出童真与自然的气息。
在乡间,我们的记忆总是那么多……
我们一起推车走下一个大坡,在鱼塘的棚下避雨,和养鱼人聊着他家的孩子;我们在绕城公路以西迷了路,向晒玉米的大妈问路;我们在杏树湾遇到两条粗壮的大狗,我用人语跟狗语沟通,二狗居然点头放行;我们在小溪旁捉螃蟹,儿子竟结识了一位同学的同学,世界其实很小啊!
所有的记忆在那个被风吹过的夏天里永恒地定格,那个画面中有一个变小了的父亲和一个长大了的儿子,那里有童年的无穷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