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我和许多老师一样,都感觉到了个别课堂的沉闷。这种沉闷缘于“合作议题”的运用。课堂改革到今天,小组合作学习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能认识到,它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的重要保障。
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得以实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基本采用一篇课文一个中心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交流。问题是,因为只有一个合作议题,所有的学习小组都围绕这一个议题展开学习,汇报和展示的时候,最多两三个小组交流以后其他小组就不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很多学生因为经常性地没有展示的空间,他们就思维懒惰,不专心听讲,高效课堂的效果就无法体现。
因为要一节课完成一篇课文,有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过于急躁,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学习时间,没有让学生对合作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者是在小组合作上,老师没有培训到位,小组长不会组织合作学习导致合作学校效果细微,不能为即将进行班级交流做好铺垫。因此在班级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老师一问,学生三不知,仿佛没有学习一般,即便是举手也是个别的优秀生,当老师看到连这些学生也不会时,便迅速变主导为主体,直接把答案告诉了学生,教师代替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
面对如此乱象的“合作议题”,我们是该要想办法来破解了。
首先说说合作议题的提炼,它应该是解决课文重难点的关键。拿北师大版教学语文教材来说,很多课后题都是语文老师敲定的合作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后题都能当做合作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春天的雨点》一课,课后的两道题是:“课文最后一段‘春天的雨点儿……仿佛也落在了乌罕娜和达丽玛的心里’,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课文讲述了哪几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是主要人物?”对于这两道题,第二道题可以用来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第一道题则是文章学完理解后学生的一种感受和提升。那么拿什么问题来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议题呢?
阅读完整篇文章后,我觉得以主要人物乌罕娜老师作为学习的线索,比较能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于是我的合作议题就定为:“乌罕娜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画出有关句子并简单批注。”由乌罕娜老师的人物品质理解透了,课后第一题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同时合作议题的提出,还要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要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能促使学生在合作议题的指导下深入课本,要能让学生能交流展示。即合作议题应该是一个兴趣点、激发点、切入点和操作点,是学生解读教材的着眼点。在它的带领下,我们的学生才能走进语言文字的宫殿,尽情欣赏其中的“美妙意境”。
再来说说合作议题的使用,它要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让合作议题发挥这一作用,无疑小组合作仍然不失为一个好策略,但在运用的时候。可以采用合作议题分解法,将合作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每个小组承担一个小问题,大家的共同交流最终产生共鸣,归向总议题。还可以采用学习任务纵列安排。把一节课的大小任务,当做一个个小的合作议题,分解到每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进行展示与交流。只不过老师要在主要的合作议题的这个地方,多费点“笔墨”,讨论交流充分,即所谓的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样就能激发所人学习主动性,焕发小组合作学习原有的生机与活力,彰显合作议题的生命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