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别具风味的“对话式作文” 
——兼评《和狗狗吵架》《师说》《我忘不了那个上午》《我与鸟鸟的对话》
“注意是一座门,凡是从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乌申斯基语)
阅读博客里的文章多了,常常为格式独特、构思别致、立意巧妙、表达风趣的文章而拍案,“无意识注意”便转化成了“有意识注意”。每次遇到表现手法鲜活的文章,便会引发我心灵的激动,在为孩子们的文笔喝彩之余,就催发了写一篇指导性评论的欲望。今天就说说别具风味的“对话式作文”吧!
我们平时写记叙文,会用到对话描写,但是,“对话式作文”,却是以对话描写为主体的作文,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用对话描写来完成的。我们知道,言为心声,描写人物的语言,意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而以对话为主要形式来表现人物,作文所展示的更是小作者的语言描写功力。下面,我以几篇作文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开启“对话式作文”的“四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特定条件联系法
鲁迅先生说:“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物来。”所谓看出人物来,就是从人物的语言看出人物的性格来,看出人物的身分、地位、职业、年龄、文化层次等。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这个特定条件是由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因而,写语言离不开人物这些特定的条件,平时要注意仔细观察、认真倾听——不同身份、性格、年龄等的人是怎样说话的。写作时要通过区别、比较,来确定文章中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千人一口的现象发生。请看马蓓儿的《和狗狗吵架》:
和狗狗吵架(选段)
马蓓儿 http://blog.xxt.cn/mberbaobei
狗狗看着远处对它大喊的小人儿,显然有些生气,使劲挣脱着链子,“汪——汪——”的一通叫,一声比一声厉害。
蓓儿发现链子很结实,狗狗根本就扯不开,于是她又回原来站的地方,狂笑着扭着小屁股,对着狗狗大叫:“嘿嘿,有本事你来咬我呀,怎么样,过不来吧,哈哈哈……”
狗狗龇着牙,咧着嘴,眼里透着凶光,毛发竖立,前身下伏,后身隆起:“呜——呜——”地向前蹦着,看来狗狗是真急了。
蓓儿:“这是我老爷的家,也就是我的家,你要是再敢对我乱叫,我就让我老爷不喂你东西吃,让你饿得叫不出声来,看你怎么办,哼~~”
狗狗的叫声由开始的“汪——汪——”变成了“呜——汪汪,呜——汪汪……”
蓓儿:“还叫?有本事你说话啊,就会汪汪叫,算什么本事!”(嘿,让狗狗说话,还是头一回听说,呵呵~~)
狗狗:“呜——汪汪,呜——汪汪……”
蓓儿:“臭狗狗,坏狗狗,再叫我就打你!”
狗狗:“汪——汪——”
蓓儿:“还叫是不是,哼,我也会叫,比你的声音还大呢!”
狗狗:“汪——汪——”
蓓儿:“汪——汪——”
狗狗:“汪汪汪——汪汪汪——”
蓓儿:“呜——汪汪,呜——汪汪”
……
终于,狗狗甘拜下风,一声不吭地趴在地上呼呼地张着嘴喘气(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折腾,它好像累得不轻)……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表现。这个有趣于同狗狗吵架的马蓓儿,是一个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也只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这份好奇与热情,换作成年人或年龄大一些的学生,都是不会这样做的。而一个小孩子敢于同狗狗逗趣,这就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我们读来很为马蓓儿的胆量和好奇心而拊掌。文章把她与狗狗“吵”的过程,通过对话展示给了读者。我们从马蓓儿与狗狗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这次“吵”的激烈和生动。尤其是在语言描写中,使用“童语”,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如:蓓儿:“嘿嘿,有本事你来咬我呀,怎么样,过不来吧,哈哈哈……”、“这是我老爷的家,也就是我的家,你要是再敢对我乱叫,我就让我老爷不喂你东西吃,让你饿得叫不出声来,看你怎么办,哼~~”、“还叫?有本事你说话啊,就会汪汪叫,算什么本事!”这里有对狗狗的直接对话,再加上那些模拟狗狗的叫声等,便使一个天真、可爱的马蓓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读者面前【下面的一些例文也都使用了特定条件联系法,所以人物的性格特征都很明显】。
第二把钥匙:场合情境融入法
对话是人物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之间的交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而所表现的情绪、心态也各不相同。这些都受时间、场合、人的心境、情绪的影响,因此,描写人物语言必须把握好特定的情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弄清时间、地点、条件和矛盾冲突,使人物的语言符合此时此刻的情绪和性格特征,并和具体的环境格调协调起来,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请阅读例文《师说》:
师 说
信阳市河区九中9年级 李小艺
我被叫到办公室。
师说:“你坐。”
我不敢坐。
师说:“坐吧。”
我不敢不坐。我一丝不苟地坐着。
师说:“知道我叫你来干什么吗?”
我不敢点头,不敢摇头,瞪着俩近视眼看着老师。
师说:“来,看这篇作文。”
我浏览自己的作文。
师说:“认识到哪里错了吗?”
我头皮发酥,以致思维混乱。于是不言不语。
师说:“仔细体会一下作文的开头。”
我念:“我们的学校坐北朝南,走进校门,迎面映入眼帘的是厕所,左边是男厕所,右边是女厕所……”
师说:“停!”
我魂不附体。
师说:“怎么能这样写呢?再观察一下!”
我沉思后心跳着回答:“是厕所哦”
师说:“细致一点。”
我答:“左边是男厕所……”
师说:“停!”
我被心脏撞得鼻青脸肿。
师说:“厕所墙上写着什么?”
我答:“团结、勤奋……”
师说:“对啊!应该这样写:走进校门,迎面是我们的校训……懂吗?”
不管懂不懂,我慌忙点点头。
师说:“回去重写。”
我攥着作文本走出办公室,看见校训下面的几棵野花,在臭气环绕下绽放得格外美丽。
很显然,这是写师生之间关于一篇作文的对话。老师并不算太严厉,但是学生被请到办公室后,环境因素就起了变化,学生面对的是老师这个特定角色,他会紧张,通过对话下面的解说语,诸如“我不敢坐。”、“我不敢不坐。我一丝不苟地坐着。”、“我魂不附体。”等或心理、或神态、或动作的辅助描写,把“我”那份拘谨、胆怯、唯唯诺诺又糊糊涂涂,表现得非常逼真而形象。而这些看似简单的对话,就起到了很好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我”的语言,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此时此地的情绪和性格特征,也很巧妙地揭示了老师与“我”的作文观点这对矛盾的冲突。问题的解决是具有讽刺性喜剧色彩的。
第三把钥匙:神态动作辅助法
在第二把钥匙里,我已经涉及到神态动作辅助法问题。我们知道,个性化的语言不是无源之水,它是由“事”而生的。在具体事件中,人物会有自己特定的表情、神态与动作,描写人物对话须与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的刻画等其他描写手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画龙点睛的辅助,会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同时,人物的对话要有明确的中心,人物要始终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对话,使对话成为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请看例文《我忘不了那个上午》:
我忘不了那个上午
学海竞帆 http://blog.xxt.cn/63842063
那是一个冬天的上午,天阴沉沉的,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窗户上,发出“撕拉,撕拉”的声音。
虽然坐在教室里,可是我们仍然感到深深地寒意,同学们不停地往手里哈气,然后搓来搓去。
这正是期末考试前的早晨,大家都呼啦呼啦翻着书页,做着最后的准备。
“帆哥,我钢笔没有水了,借支钢笔用用。”
我轻蔑地往后看了一眼——原来是张含。
这小子,平时就丢三落四,带不齐东西,到了期末考试,还不带钢笔。肯定没人愿意借给他。
“我就带一支钢笔,借给你了,我用什么?”
“求求你了,借我一支吧!”他还不善罢甘休。
“不借。”我头也不抬。
“求你了。”他又来了。
我没理他,摇了摇头。
“松哥,借支钢笔,我的没水了,借我一支吧。”
“不行,上个月我借你铅笔,现在还没换。”松哥拒绝了。
“李伦,借我支钢笔吧,你再不借我,我要活不下去啦!”
李伦翻翻文具盒:“没有多余的!”
他低头沉思,忽然嘴角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好像想到什么办法。
“凯哥,借我支钢笔吧,你要是不借我,我要考零分了,落咱们班好多好多平均分。”他又去找凯哥。
凯哥拿出一支钢笔:“去吧。”
“耶哦耶!”
监考老师走上了讲台……
时间过得真快,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写完了试卷。
放下了心中担子的我轻松地环顾四周,看到凯哥拿着一支钢笔在桌子上画来画去。
“凯哥,写完了吗?”
“NO,NO,NO。”
“那你画什么?”
“今天不走运,钢笔在最后关头没水了。”
“怎么不多带一支?”我打破砂锅。
“借给张含了。”
“你明知道期末考试没人借给他,为什么还要借?死要面子活受罪。”
“就因为没人借给他,我才借给他的,要是他没有一支钢笔,怎么考试?多难受啊!”凯哥说。
我一下子怔住了——是啊,如果我们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发现许多许多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就会找到一种符合他人意愿的方式,就会在社会中获得更多、更真挚的友谊!
我低下头,沉默不语,猛然间想到了什么,赶快翻翻文具盒,把一支钢笔递了过去。
这篇作文情节并不复杂,是一件在教室里会经常遇到的小事,但是经过小作者的处理,却表达了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关爱、自我反思的主题。这篇文章和前面的例文一样,很重视神态动作等的辅助描写。1、“帆哥,我钢笔没有水了,借支钢笔用用。”我轻蔑地往后看了一眼——原来是张含。这个“轻蔑”的神态,一是责怪他不该忘带钢笔,二是也暗示“我”不会借给他钢笔。2、“求求你了,借我一支吧!”他还不善罢甘休。“不借。”我头也不抬。“求你了。”他又来了。我没理他,摇了摇头。在张含的软泡硬磨下,“我”的“头也不抬”和“我没理他,摇了摇头”的动作,表示出了“我”的不借的决心。3、“李伦,借我支钢笔吧,你再不借我,我要活不下去啦!”李伦翻翻文具盒:“没有多余的!”李伦“翻翻文具盒”的动作,显然是一种推辞之前的有意识地掩饰。当张含终于从凯哥手里借来笔后,他忍不住炫耀了起来——“耶哦耶!”可见是多么急于展示自己的胜利哦。4、我低下头,沉默不语,猛然间想到了什么,赶快翻翻文具盒,把一支钢笔递了过去。“我低下头,沉默不语”的动作与表情,其潜台词是:凯哥说得对。这是个反省思考的动作。接下来就有了“把一支钢笔递了过去”的动作描写。从而凸显了凯哥的行为与语言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自然地提升了主题。
第四把钥匙:标点符号增色法
在对话描写中,有时会遇到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情况,这就需要借助标点符号帮忙,使说的话符合当时情景,独具人物个性。如:说话时的吞吞吐吐 结结巴巴,往往反映着内心的慌张【亚尔捷米:“慈善医院主……主……主……”《钦差大臣》】;说话声音的延长,常常流露出内心的怀念与不舍【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 《周总理,你在哪里?》】;用波浪线表示有颤音的拖腔【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如果恰当地运用好标点符号,就能够增加表意的准确性、复杂性,从而为文章增色添彩。让我们阅读下文《我与鸟鸟的对话》:
我与鸟鸟的对话
月光美人 http://blog.xxt.cn/720815
早晨,我躺在暖暖的被窝里,不愿起床。老妈让我起来给鸟鸟喂食,俺不愿意,于是,故事就开始了……
——引子
“老妈,我再睡一会嘛!你先起!”我藏进被窝,说。
“不好!”
“老妈,我懂鸟语的,我问问它。”
“切!自高自大!”
“啾啾啾啾啾”(鸟鸟早上好!)
“啾啾啾”
“一声,两声,三声,让我想想。”我对老妈说,“哦!想起来了!是‘你也好’!”
“什么时候学的鸟语?”老妈笑着问。
“别吭声!鸟鸟,饿——吗——”我大喊。
“啾”那边鸟鸟叫了,“啾啾啾”
“饿!特别饿!”老妈抢着翻译,“哈哈……起来,喂食去!”
“不对!是‘嗯,不饿呀!”
“人家那是感叹号!”
“呜——咋一个专家在这儿呢?”我一下子坐起来,喊:“鸟鸟,还有食吗?”
“啾”
“哎呀!有还喂什么食嘛!”我又钻进被窝,没过几秒钟,鸟鸟又叫了:“啾啾啾啾”
“什么?‘没有食了’?鸟鸟,你别这么折磨我啊!我受不起,受不起啊!”我一下子坐起来,正准备穿衣服,鸟鸟又喊:“啾啾啾!”(快点啊!)
“知道了!这就来!这就来!”
“啾啾,啾啾”(等不及了!)
“来了——”我一边穿毛衣,一边小跑着,边穿小褂边看,呀!还有呢!“鸟鸟,你这不整我吗?”
哪知鸟鸟叫:“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小主人,人家想你了嘛!)
“呜——我要睡觉!”我揉着红红的眼睛,霎时晕倒……
这是一个懒床的小故事。其原因是“老妈让我起来给鸟鸟喂食,俺不愿意”,于是就发生了与鸟鸟的对话。“啾啾啾啾啾”(鸟鸟早上好!),这里用“”来表示鸟叫的婉转拖腔,用“( )”表示对鸟语内容的翻译。“别吭声!鸟鸟,饿——吗——”我大喊。用破折号“——”表示问话时的声音拖长。“呜——咋一个专家在这儿呢?”这个破折号,则表示无奈的叹息。“呜——我要睡觉!”我揉着红红的眼睛,霎时晕倒……这个破折号表示自己被鸟儿忽悠之后的哭笑不得的声音拖长,也表示自己思维的转换。那意思就是:“哎呀,我的宝贝鸟儿啊,你耍我啊,我不理你了,我还是省些力气睡觉吧!”而省略号表达了对下面事态发展的省略,为文章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对话式作文”,要选用适合对话的素材,不是任何材料都可以用对话式来写成作文的。在写人物对话时,我们还要记着鲁迅先生关于语言描写的另一句话:“要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取各人有特色的话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生活中人物的语言,而要将生活中的人物语言进行提炼和典型化。人物语言要力求简洁、精练、准确、生动,与主题无关的话,不要写,否者只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