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切莫让教师缺席
河南省安阳市南关小学 徐文祥
本文从课堂讨论环节中的两个方面来谈教师作用的不可缺失:第一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对教师思想的启迪;第二是面对并不成熟的课堂问题设置,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
课堂教学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参与,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这里的诸多好处自然是人人都看得到的。但是,笔者认为,并不一定需要让他们人人开口、人人动手才算是体现了主体地位;只要不是老师强加于学生的某种结论,只要他们在思考,这就是主体地位的体现。
笔者曾经见过各种所谓的“新”课堂,比如某些学校一节课老师讲授不能超过多少分钟——如果一开始为了推动某种模式而这样硬性规定,我可以理解。但是任何一节课,任何一个学科都这样做,难免是矫枉过正了,而且一刀切的结果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目的。课堂并不完全属于学生。当老师们都被排挤出去的时候,老师的主导地位也就丧失了。
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并不是让他们漫无目的的疯长,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依然需要人来牵引指导。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不是让老师抛出来一个问题就不管了。笔者曾参观过某些学校课堂,老师只给课堂一个框架,然后一切都是学生自己完成下面的内容。学生怎么说,怎么做,老师只在旁边静静的看着。一切似乎都是井然有序。下课时,教学任务似乎也完成了。但是,我不禁要问,课堂上学生发言是否人人得以提高?笔者听到某些学生在回答过程中不只是遇到了困难,而且有些问题的理解还是错误的,这时候,老师依然面带微笑的看着,绝不插手其中。这不免让我对某种形式的课堂产生了疑问,我们究竟是在为改而改呢,还是在真的为学生着想?
老师不参与到其中,老师没有了施展个性的空间,哪里还有学生的个性成长?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他们的差异和作为老师个体的差异,都不允许用一个模式来框死,无论是从什么目的出发,这种形式主义只能成为教育的桎梏。
尊重学生,前提是要尊重教师和教育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我只看到了“统一”,而没有看到教师个性被尊重的感觉。学校提倡用导学案来设计课堂,笔者认真分析过一些老师的导案和学生的学案(导学案有分开的也有在一起的),分别是各自课堂上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而已。学生的讨论是否能真正解决所学的问题?是否有效、甚至高效?学生记住了就是理解了么?学生得到结论了就等于学会了么?我们如果只照顾到课堂的热闹而放弃老师在课堂上的引领作用,那么,我们任何一个人拿起一份导学案就可以做一个优秀的老师了。
课堂上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师生互动,互动的意义正体现在课堂的任何一个细节之中,而且真正精彩的地方正是在生成性的问题产生,如果一切都按照导学案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某些教学环节,那么我们只能说是在欣赏一个被排练过的小品而已。缺少了思想碰撞的课堂,对老师和学生头脑中的启迪也就很少了,这甚至是一次思想的抹杀,为了某一种模式而牺牲了有思想的老师的个性,最终的结果令人堪忧。
笔者甚至对现在的导学案提出质疑。我们是否能够做到任何一份导学案中的问题设置都是经过慎密思考而层层推进的?是否真正照顾到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呢?笔者研究过一些相对优秀的导学案,许多时候,老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许多问题都被简单化了;为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而给出了不同形式的铺垫与引领,问题设置浮游于表面。其实,这不过还是一种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过程,是在老师控制下的一次课堂训练而已。
开放式的课堂固然是好的,可是就目前来看,我们并不能真正做到开放自如。课堂的开放,不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老师只管抛出来一个问题,然后学生完全在自己的时间段内自由驰骋;精彩之处不能及时评价,不足之处不能及时纠正,师生之间的理性与感性也缺乏了互动,这样的结果,只能像一株树苗不经修理而长成灌木丛。
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的确,这个过程又不是三两天,甚至不是三年五载。可是,更长的时间,谁能真正等待?除了一线老师能坚守岗位,其他人呢?这种形式的改革,是一线老师的自觉愿望么?用一种带有美丽允诺的承诺来换取老师思想的牺牲,美丽的梦想背后可能是望梅止渴般的虚无。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真正关心教育的人深思。
笔者近年来认真研读了翻译过来的英美国家的语文教材,人家针对某一内容所设置的问题,是开放性的。而这一点却恰好是我们目前教育评价中最为禁锢思想的。我们都是在尽可能的揣测作者的意思,而不知道去利用别人的思想启迪自己的头脑。
这依然回到了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来了。我们的课堂问题设置,缺少层次性,更缺少开放性,更多的是单一的方向性引导。这不能责怪老师,而是我们在问题设置的开放性方面缺少深入性和系统性的研究。这是我们长期以来教学评价方式带来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课堂问题设置的开放性方面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系统研究。这同样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积极的参与其中,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或者简单的指导者。这当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
不是笔者悲观看待改革,而是笔者更期望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改革。教育是一个自由思想的范畴,而不是单一模式禁锢。而现在,多数是理念先行,甚至是一些专家关上门坐在书斋里闭门造车臆想出来的。听起来让人心驰神往的不过是空中楼阁,不过是一种理想而已。笔者不能不得罪某些人而说一句话,某种教学模式的产生应该是在具体的长期的实践中被总结出来的,即便是作为成功经验推广,也应该考虑到大环境的诸多因素。教育思想应该是从教师实践中提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政治运动。我们缺少的不是目标,而是到达目标的途径,只有正确的途径才能真正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而不是最终依然用旧有的标准来衡量,课堂教学改革,千万要走出急功近利的囹圄。
注:本文刊登于《河南教育》2011年12月上旬,发表时文中部分文字被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