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树还是草呢?”一个学生问我这个问题。说实在的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想过,应该是树吧,我想。
“这还用问,当然是树了。”另一个学生马上回答,或许他也看到了我赞同的表情。
“为什么?”
“你没听说‘草发成苑,树发成林’嘛,所以竹子就是树了。”
“我觉得不对,树都有年轮为什么竹子没有年轮呢?”
“这?”
这个提问让我也感到震惊,是呀,这是问题的真正所在。我们都知道树的年龄是用年轮来判断的,而竹子中间是空空如也,由此可以断定竹子是草而不是树。
“如果是草的话,为什么和草不同,它竟然长得如此高,它的茎又会如此坚硬呢?”
“或许这是草中之草吧,或者说是最大的草。”他有些含糊其词了。
“我还觉得竹子是树,有一个确切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
“什么?”
“这是最具有权威的人说的,知道是谁吗?”
“就是咱老班呀,她的博客名不是就青竹树嘛!所以竹子是树!准没错!”他得意的看看我说。
“不要搞个人崇拜,我们要找到证据才行,用事实说话。”他们争论不休,而且持不同意见的人数也在增加。
我一时唐突起来,我这个名字起了一年了,但是从来没有人问起或怀疑过,他们都知道我是青竹树,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青竹是草还是树?直到今天。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东西其实就是身边很常见的东西呀。
我不禁想起自己为什么要起“青竹树”做为昵称的原因。
我从小喜欢竹子,而且很喜欢画竹子,门前甚至还种了几棵竹子,对竹的热爱是源于书中的我所喜爱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还有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当然我也最爱它那心虚高洁、始终如一的品格,爱它那节节劲拔,顽强生存的毅力。这是我给自己起名为青竹的原因,至于为什么要加上“树”,这也是无意识的,因为我的名字里有一个“树”字,刚好和竹子加在了一起,这就是青竹树的来源,但是没有想到今天却也成为了学生争论中的一个论据,看来名字是不能随意起的,否则真的会误导人。
我建议大家查看资料,找出竹子到底是树还是草?幸好有书可查,否则争论何时休?
答案出来了:竹子是草,不是树!我!
原因正如前面所说的很简单:草木之别关键的是看有无年轮,木本植物每过一年,茎干横断面便增添一圈同心轮纹。然而剖开竹子里面却空空如也,由此可断定竹子是草而不是树。当然竹子属于禾本科常绿植物,一般的植物仅在茎干顶稍有一个生长点,而竹子每个“竹节”的顶稍均有一个生长点,所以“雨后春笋”一夜能长出一米,在东南亚甚至一周能长至10余米,其长势之迅猛,不愧为植物界的冠军。
我无奈的笑笑说:“同学们知道我们败给什么了吗?”
“阅读量,主要的课外阅读量”他们齐声回答道。是呀,除了学习的功课书,他们很少买书,而家人会把买其他的书认为是“闲书”,不让他们看,而现在的考试书本里很少,考课外阅读的却很多,平时疏于阅读,考试一无所知。
“同学们,暑假我们需要补什么?”
“补阅读。”是呀,不仅仅是孩子们,我也一样,否则我真的要误人子弟了。
我不禁再次反思自己的阅读量了。
做为老师我最注重的教育类的书籍,怎样上好课,怎样教育好孩子,怎样上好课,怎样管理好班级方面的书;其次是绘本和童话故事,因为我的孩子上幼儿园,所以我这方面的书也多些;最后是我喜爱的课外书,如《读者》、《特别关注》,《知音》、《爱你》等等,关于科普类的书还有植物、生物类的书我不太感兴趣所以看的很少,这也是我出现错误的原因。在哪犯错就要在哪补过,我真的应该好好补过了,否则真的无法前行。
不光如此,我现在看电视都很注意,如《科学探秘》、《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我每天都要看,觉得很有意思,并不是自己先前所认为的那样的枯燥无味,不仅如此连儿子也喜欢上了,儿子以前喜欢蜘蛛,也喜欢捕捉蜘蛛玩,但看了关于蜘蛛的那一集,他竟然记住了霸王蜘蛛能吃掉一条蛇,而且蜘蛛是有毒的,所以他现在看到蜘蛛很少小心翼翼了,更别说捕捉了。看来真是长进不少。
放假近两周了,我发短信问同学们他们补到了什么?他们的回答不一,但是他们从头开始了,先是补小学的生物,中学的地理、历史还有生物,还有很多到书店给自己买了关于科普的书,还有自己从图书室借来的书,当然我告诉他们既然是补光看看不行,还得去品,最后把品到的东西还要做笔记给记下了,这样才是真正的补了。我一直在想,孩子们能在没有空调的屋子里坐下来读书也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啊!总之,只要你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还有乐趣,你就会自觉地读下去,我希望我班的孩子们如此坚持下去。
看来,只要补就会有收获。
自己的话:我需要更正一点,看到我的名字青竹树,请记住青竹是一种草而不是树!我到今天才发现我喜欢的原来是一种草,我一直以为是树呢。不过这也是植物界的冠军草,我坦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