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行善需要技巧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7-08 11:08:33 作者: rapoo




行善需要技巧



如果你要帮助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那你就需要选择一种迂回的方式,否则按照他倔强的个性,肯定是不可能直接接受你的帮助;如果你要帮助一个弱势的群体,那你就需要选择一种保护他们的方式,避免给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题记



近日从手机报上读到一则哲理故事——《行善是需要技巧的》,引发了我对善行的思考。俗话说“日行一善,胜造七级浮屠”;老子也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可见我们的老祖宗早已把善念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只是看我们如何付诸于行动了。



《行善是需要技巧的》讲的是城里的一户家庭与一名家住农村的孤儿形成帮扶结对的事情。这种帮扶本来无可厚非,也司空见惯,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帮扶的方式和带来的后果令人发指。城里人开着车将孩子接到城里,给他买了新衣服、带他吃了肯德基,最后还给了孩子一千多元钱。八九岁的孩子对钱财没什么概念,到时对肯德基的美味念念不忘,以至于发展到孩子偷爷爷的钱到乡村小店里买炸鸡汉堡。



面对孩子后来的偷摸行为,我们也许不应该怪罪城里人的帮扶,他们的本意是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包括理发、买新衣和吃肯德基,但他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一次奢侈的美餐,竟打开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之中孩子的享乐之门(如果没有这次帮扶,也许这孩子做梦也不敢想那炸鸡汉堡能与自己有缘),这是幸?还是不幸?正如文中所言“一些城里人将农村的苦孩子接到城里来让他们住进修考究的家里,让他们品赏美味食品,其实这些孩子不仅有感到快乐,反而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他们内心更加痛苦。”既然我们无法彻底改变那些生活在困境中孩子的命运,就应用适合他们的方式去救助、帮扶,而不应用他们根本得不到的东西去诱惑他们,以免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这就更要求我们行善讲究技巧。



儿子从小跟小姨、小舅最亲,记得已经上小学的儿子还常说“如果我小姨是我妈,我小舅是我爸,那我就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人了。”可后来我发现儿子不再愿意跟小姨亲近了,即便是雨雪天气,小姨提前打电话预约,儿子也会婉言拒绝。面对我的疑惑,儿子总是理直气壮地说“别的同学没小姨还不照样冒雨(雪)往家赶”,“如果我小姨不住在学校附近我还不上学了”……直到有一天,儿子认真地问我“妈妈,咱家真的很穷吗?咱非得需要小姨接济吗?”正当我纳闷时,儿子从口袋里掏出一百元钱,“这是今天小姨给我的,说是圣诞节不买礼物了,给我和弟弟一人一百元,让我们看着买些礼物吧,我真搞不懂小姨为啥总喜欢拿钱说事……”看来儿子真的是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在儿子眼里,小妹无论是金钱奖励还是慰问都是一种施舍,小小男子汉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无独有偶,朋友玉最近也正因“行善”之事而懊恼。玉作为家中的老小,本不应承担起大家庭的重担,就因在几姐弟中玉的生活最为殷实,加之居住离父母最近,热心的玉就隔三差五地过去探望二老,一来二往就承揽了家庭重任,在几个小家庭中,玉也充当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看着老人高兴、姐弟开心,付出精力和财力的玉总是淡淡地说“感谢父母给我生养了我们姐弟,大家庭的和睦就是父母的福气,至于谁付出得多点少点都没啥,现在的独生子女想付出还找不到地儿呢……”十年来,玉一直默默地付出着,老人生病、孩子上学、亲戚来往,玉忙前忙后地张罗,她曾一度为自己如此被“重视”而自豪。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兄弟、姐妹之间突发风波,玉多年的付出被抛之脑后,看着父母痛苦、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玉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自己真的是行善行错了?真的是管事儿落事儿吗?



俗话说“十根手指伸出来也不一般齐”,无论是兄弟姐妹还是帮扶结对,这行善真的是需要讲究技巧,因为我们的善行往往出自于“恩赐和怜悯”,所以才有笨拙的善行。真正的大善应该是“平等、互助、友爱和共享”,是不分彼此,一视同仁,以己之心,待人之诚,这才是大善、上善——上善若水。



我相信小妹对儿子的关爱与呵护是发自内心的,我也相信玉对大家庭的付出是真心实意的,但无论是小妹还是文中的玉,她们行善时往往忽略的对方的感受。小妹一味地给与让儿子感到不快乐,玉的付出也许是让兄弟姐妹感到世界不公平……以至于她们的付出不但没得到回报,反而引发了不必要的麻烦。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