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手真正“动起来”
文/嘉杰
《山东商报》12月8日刊登这样一则新闻,济南历下区,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去接孩子,那位十岁左右的小男孩鞋带开了,当老人提醒孩子系上鞋带时,孩子竟然让老人帮自己系上,而且在老人系鞋带的过程中,小男孩的眼睛一刻也没有从手中的玩具上离开过。
看过这则新闻后,我很是感慨:我坚信,这位小男孩根本就不会系鞋带,正因为孩子平时系鞋带都是由长辈代劳,因此才会对弯腰系鞋带的长辈视若无物,习以为常。也才会心安理得地让长辈为他效劳。
我还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家幼儿园为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决定于周一第三节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要求每位小孩子都参加,谁知第二节还没下课,学校大门外就等候了一群“全副武装“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说孩子什么也不会干,他们是替孩子来大扫除的,弄得园方哭笑不得。
还有一则新闻说,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能力排名倒数第一。我想,如果有一个“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排名的话,中国的孩子照样是倒数第一。这不是危言耸听。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对孩子的溺爱程度也日趋加剧,孩子在家被父母爱着,被爷爷奶奶宠着,俨然成了一个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地不会扫,头不会洗,饭不会做,衣服不会穿,甚至连自己的书房也不远整理,还得父母代劳,在学校虽有劳动课和手工课,但由于种种原因,孩子的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培养。于是乎,孩子即使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其动手能力也差的让你不敢相信。有的考上大学甚至研究生之后,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的情况,在我国似乎发生过不止一例。这确实让人担忧。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迫在眉睫,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
一、家长要给孩子动手能力的机会。我们家长要意识到,我们只是陪伴孩子走过一段生命的旅程,未来的路还得孩子自己去走,只有孩子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未来的路才会走得更精彩,孩子小的时候,让他们吃点苦,历练一下,对他们很有好处。为此家长要勇于不当孩子的“包身工”,孩子自己能干的事,我们一定不要替他们做,即使他们再不情愿,在撒娇,我们也不要心慈手软。“逼”着他养成动手的习惯。同时,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乐趣,要让孩子孩子享受劳动的过程,同时,家长要对孩子的劳动及时进行欣赏和鼓励,即使孩子的劳动很笨拙,即使孩子帮了你的倒忙,即使孩子的劳动并没有取得好的结果,家长也不要责备孩子,要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这样,孩子的动手能力才会逐渐增强。动手习惯才会逐渐养成。
二、学校要给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首先要引导孩子从事积极的实验活动,培养孩子乐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总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家长的责任,更是学校的责任,只有家长和学校共同结合起来,把培养孩子动手能力作为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坚持下去,孩子的手就会真正的“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