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老师请警惕工作中的“套板效应”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7-19 11:04:19 作者: rapoo

老师,请警惕工作中的“套板效应”

文/嘉杰

县里组织质量检测,我负责批阅八年级的学生作文,批阅后很是不安,几百篇作文不论从语言、立意、选材,还是从谋篇布局以及中心的提炼都惊人的相似,难道学生们大脑里想的都一样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情况只有一种,就是教师的模板化训练,学生的僵硬的思维定势,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套板效应”。

所谓“套板效应”,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对文艺创作和行文态势所做的心理分析。所谓“套板”就是前人所说的“套语”。意思是当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旧有的、习惯的俗滥陈词。比如,说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柳岸灞桥”,做买卖总少不了“端木遗风”等等。

在人物品析时,常见的就是对一个人喜欢用一个词来盖棺定论:说到孔乙己就是迂腐穷酸,说到菲利普夫妇就是势利刻薄,说到陈胜就是有勇有谋。殊不知,人物的评价,其实不能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涵盖的。比如,孔乙己,还有善良的一面,菲利普还有小人物生存的不易,陈胜功成名就之后的背信弃义,等等。尤其是介绍作者时,我们往往会受一些资料的影响,因文论人,或因人论文,比如,我们读到鲁迅的文章就喜欢往“金刚怒目”上靠,好像他不“抨击”“揭露”点什么就不是他的风格,却不曾想到,鲁迅先生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比如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等,都是适合学生诵读的文章,而并不是“投枪匕首”式的战斗檄文。读到孔子,我们也许会认为他周游列国的潇洒,却忘记了他的郁郁不得志而“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尴尬,《两小儿辩日》中也有“不能回答”小孩问题的时候。

如何克服“套板效应”呢?

一是教师要善于学习,更新理念,让自己的课堂流淌出生命的活力。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呈现生命状态,是展开生成的,具有创造性的。在师生的多向互动中进行智慧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从而衍生出丰富的新的教学资源。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会成为新的教育增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洽谈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二经典和时尚并重,激发学生热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现在对时尚的东西很感兴趣,网虫、追星族、韩寒热等都是追赶时尚的新潮表现,而这里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引导学生时,既要帮助学生提高品位,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应做到经典与时尚并重,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是关注生活资源,学会体验感动。有识之士早就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即学校,生活既教育”。生活是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语文教育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语文本领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育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是语文课程的最大教育价值所在。因此,我们要注重拓展课堂的空间,让学生由课本到社会,从课堂到生活,关注时代,留心生活,读“活”书,做新人。

读书人网 >六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