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贴近自我”,就没有作文
——兼评《小贼偷看书》《难听的嗓音》《硕硕会叫哥哥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作文要贴近生活。意思很明确,就是写生活中的真实事,不要瞎编,其实,这是一句废话。因为学生每天就在生活里,从没有离开过生活半步。我们喊“贴近生活”,但是,并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是生活。对于“生活”这个词,看似明白,可是在学生脑子里是很抽象的。我们常常会问:为什么在同样的生活环境里,有的学生作文写得很像模像样,而有的学生却懵懂不会写?
关键在于学生不知道怎样才是贴近生活。
怎样才是贴近生活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试试:
一、走出“伟大”,走进“平凡”
学生从小就接受一种熏陶:作文,立意要高,也就是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学生作文时,往往不是先考虑写什么,怎么写,而是先考虑确立怎样的观点才正确,如何升华文章的主旨,怎样写出文章的“伟大”意义来。这对于阅历极少的孩子来说,思考的问题是沉重的,也是残酷的。这一道高墙就把很多孩子阻隔在了作文的门外。
贴近生活,实际上就是“贴近自我”,也就是贴近有自己年龄特点的那些本以为不能写成文章的东西,熟悉它们,把它们拿来当做作文的材料,这样才会产生独特、真实的感受。鲁迅在他的学生孙伏园的作文中留下过一句著名的评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我们应该作为自己作文时的座右铭。作文,并不是一定要写所谓伟大的、健康的、立意很高的东西。对于记叙文来说,首先是写我们自己。认识自己,表现出自己宝贵的心性就很好了。所以说,我们要多写对自己的发现,写自己被压抑,写自己最开心,写自己忒委屈,写自己也疯狂……写自己好像平时拿不上台面的那些东西,顺理成章地写出来,这就是文章。我们来看看晨曦羽的《小贼偷书看》一文:
小贼偷看书
晨曦羽 http://blog.xxt.cn/jijiefang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我的朋友,书给我带来了欢乐,我常常迷恋在阅读之中。
吃过晚饭,我在书桌旁边津津有味地读着《数学司令》,我妈飘飘然地过来了,看了看书的名字说:“你作业写完了吗?”“写完了。”我说。妈妈又说:“把你的数学作业拿过来叫我检查检查”。我极不情愿地拿给妈妈看。妈妈翻了翻以前的作业,看到有错题没改。就对我不客气地教训起来:“你看一看,你这错还没订正,还有心思在这读闲书,都快期末考试了,不抓紧时间,你竟敢还在这读什么破司令!”我的心里很不痛快,这时,我想:“读书有啥不对!天天半小时书你都不叫我看,我现在就看一会儿,能咋地?”
晚上十点钟,我上床睡觉去了。出于习惯,顺手拿上手电筒和《数学司令》钻到被窝里看。想想怪可笑的,读会儿书,我却像是个小贼。没一会儿工夫,我就沉浸在了故事的情节中……
不知道什么时候,门一响,我妈又飘了过来,吓得我毛骨悚然。赶紧把手电筒和书藏在枕头下面,然后闭上眼睛。妈妈看没有动静,轻轻关上门走了。
“呼——”我吸了一口凉气,自言自语说:“幸好没发现,干脆再看一会儿。”越看越入神,越看越入神。不好!我妈怎么又飘进来了?我赶紧收起来电灯和书,闭上眼睛,睡了。
偷看书,和妈妈捉迷藏,真好!不过倒像个小贼。
晨曦羽同学的这篇小文章,写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事一桩,但是,像这样的“小贼”一样偷偷看书的事,很多同学都真实地经历过,因为很多家长把孩子的阅读看做“不务正业”、“影响学习”而进行干预。家长刻意“禁止”或“限制”,孩子只好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偷看”的“贼”方法,和家长捉猫猫,这就是孩子最平凡的生活、最贴近的生活,也没有什么“伟大”可言,所以,这样的材料,大家会认为上不了台面,不屑于去写。晨曦羽同学写了,她敢于说真话,敢于说心里话,敢于把自己做“小贼”的事展示给大家看,这就是很好地贴近自我,很成功地贴近了自己的生活。她不仅揭示了这种家长限制孩子阅读的现状,而且在十分自然的表述中,写出了自己酷爱阅读的心性,写出了自己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阅读渴望,这是一篇多好的作文啊!
我想起了前年批改过的一篇满分作文,题目是《我最想做……》,这个学生补充的题目是《我最想做一匹驴》。我们阅卷的老师初看到题目,真是惊异得大跌眼镜,怎么能这样写呢?可是,仔细阅读发现,学生想做一匹驴,是因为家住山区,交通不便,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卖菜、奶奶看病、家里磨面都不方便,于是想做一匹驴,拉车帮爷爷出山赶集,送奶奶看病,给家里磨面,帮家里运庄稼。这是多么善良的愿望,多么有孝心的幻想啊!而且结构完整,表述清晰得体,最后经过商量,给了作文满分。事实证明,要贴近生活,就要从“伟大”中解脱出来,大胆去发现,把最原始的、一刹那闪过的感受拿来发展,拿来升华,自然就会写成一篇好文章!
二、走出“老套”,走进“童趣”
语言学上讲,作文出新,就“要挣脱语言老套的自动化优势”。什么是“语言老套的自动化优势”?举个例子,爷爷上学时,作文写路上捡到一分钱,马上教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夸他是毛主席的好孩子;爸爸上学时,作文写校园里捡到了一元钱,马上交给老师,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儿子也是写做好事,讲文明,就捡了100元钱,交到了政教处,上了学校的光荣榜。这就是“语言老套的自动化优势”表现之一。追根求源,这种自动化优势,都是死背范文“惹的祸”。“老套”实指陈旧腐朽的表达框框,可以说,它是扼杀作文成长的第一杀手。要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只有走出“老套”,走进“童趣”,才是一条洒满阳光的路。
尤其是中小学生,掌握的词汇是很有限的,自己有了感受,往往没有足够的语言来表达。有时,心里真正有了比较独特的感受,有了别人没有表达过的感受,可是,学生思想里是混沌的,是自己可以意会但无法言传的。想来想去,自己没有适当的语言表达,而现成的语言却是别人写过的,是老一套的。这就是语言学里说的“不是人说话,而是说话人”。这个时候,学生要实现贴近自我,就必须挣脱语言老套的自动化优势的束缚,大胆地用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语言来表达,不抄袭别人的语言,不怕造句闹笑话,不担心内容没意义,只管带着稚气,扬着童心,大大方方地写出来要说的话就是。现在我们看看周冲的《难听的嗓音》一文:
难听的嗓音
周冲 http://blog.xxt.cn/317911889226
“啊……嘎…… 嘻嘻……,还挺有磁性的嗓音嘛。”我心里偷偷地想。“哈哈,你的嗓音这么难听也敢说有磁性?”唉,同学们在笑话我了。说来也怪,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嗓子好像突然变得又粗又沙又哑,说起话来,比那个叫曾志伟的声音还嘈杂。我认为也是比较有特色的,可同学们都说可难听——就是一个花嗓子的唐老鸭。
想想以前,我的嗓音那绝对是清亮悦耳,虽然不是很在调上的歌声,也曾多少次征服了爷爷奶奶的耳朵,一个劲儿夸我的歌唱得好听,能绕梁三日。但是,现在……好像在一夜之间,我原本稍稍引以为傲的嗓音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这两天,只要我一开口说话,大家都会投来惊异的目光:“周冲,不是吧,你的嗓子咋会变成这个样子?”“哟,这么难听的嗓音,你咋回事啊?”面对大家的各种质疑,我心里真是有点惶恐不安了,难道我生病了吗?开始妈妈说我是因为有点着凉了嗓子才会这样的,可是一连好几天,丝毫没有“康复”的迹象。不行,赶紧得去医院看看。可是这两天妈妈一直加班,根本没有时间管我。我只好尽量闭着嘴巴,一直让别人笑话实在是有点太丢人。
这天,英语课上,老师说要挑一个人背诵英语单词,这个模块的单词我可是最熟悉的,我赶紧举起了有点不干净的小手想表现一下。“等等,我的嗓子!”我心里偷偷地想。想到自己难听的嗓音,我就有点自卑地放下了刚刚才举起的手。“周冲,怎么又把手放下了啊!你来背吧!”英语老师真是眼光犀利,一下子就瞄到了我。
“老师,我,我的嗓音不好听,有点哑!”我低低地说。
“谁说周冲的嗓音不好听呀,老师就感觉很好听,来,大胆地背吧!”老师笑着鼓励我。
“嗯,好。Sports Day……”我使劲儿地昂了一下头,大声地背了起来。
我很熟练地将第八模块的单词准确地背了出来,嘿嘿,虽然嗓子有沙沙哑哑的,可是老师却笑着一直点头。
“谁说周冲的嗓音难听呀,老师要告诉你们,自信的嗓音可是最动听的哦!”老师笑着说。
“嘎嘎”,有点哑的声音真的蛮好听吗?大概是的。
周冲的作文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从来不受“老套”的牵制和束缚,敢于拿来自己的事、糗事、甚至是丑事,满怀童心童趣地“信口开河”。他的《厕所厕所我爱你》、《要命的小姑姑》、《哎,为什么受伤的还是我》、《我的大板牙》、《我爱臭袜子的二大歪理》等很多文章,无不是从自己生活中随手拈来,而后展开细节,在叙述和描写中灌注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心性,做到了“我手写我心”,所以写来得心应手,有话可说,而读来也妙趣横生,让人捧腹。
就说这篇文章,也是自我揭短亮丑的小文章,估计一般人不会或不愿选做素材的,可是,对于周冲来说,这是很好的材料,因为对嗓子出现问题的事,自己的感受最深刻。于是就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语言来写这件上不了台面的小事,结果精彩就出来了。
嗓子出了问题,自己抱着乐观的态度,以为“还挺有磁性的嗓音嘛”,先是正面写发声很难听,“说起话来,比那个叫曾志伟的声音还嘈杂”,接着通过同学们的评价,从侧面来突出嗓子的发声很难听,“就是一个花嗓子的唐老鸭”,而后采用对比写法,回忆自己的嗓子原本“绝对是清亮悦耳”的。现在已经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怎么办?“只好尽量闭着嘴巴”少说话。我们可以把这些看做是文章的铺垫,因为接下来写老师让“我”背英语了。老师对“我”的嗓音做出的评价是:“谁说周冲的嗓音难听呀,老师要告诉你们,自信的嗓音可是最动听的哦”。又从侧面反映了老师对学生关爱的教育思想。而文章的结尾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嘎嘎’,有点哑的声音真的蛮好听吗?大概是的”。读完这篇文章,我们是不是会感到,这走进“童趣”的作文确实很有味道吧?
三、走出“现实”,走进“想象”
“现实”是多彩的,但是“现实”要变成文字,就必须揉入适当的想象。想象与作文有着深层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作文,其实就是把贴近自己的事拿来,放在想象中构思故事。确切地说,绝对的贴近生活,没有任何想象虚拟,也就写不出作文来。作者不但在作文的时候要沉浸在丰富的想象中,而且还要在作文中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把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美好的境界。我们很喜欢朱自清的散文,他坦言,自己的散文写的都是“梦”,他说的所谓“梦”,就是“想象”的一种巧妙形象的比喻。一件再小的事,一旦加入了联想和想象,可说的话就自然多了,作文的内容也就自然丰富了。想象就像水果里的汁液,如果除去这些汁液,那水果的形状、味道、营养成分等也就丧失殆尽。事实上,我们写作文时,所有的构思都是在想象中进行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思维活动,绝不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尽管素材是生活中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我们在构思时,完全是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所以我们要记住:想象,是作文的妈妈。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小学三年级学生开心跳跳糖的《硕硕会叫哥哥啦》一文中,是如何运用想象的:
硕 硕 会 叫 哥 哥 啦
开心跳跳糖http://blog.xxt.cn/20100609mcy
啊哈哈!我美了、美了、美了,我醉了、醉了、醉了……
十五个月大的硕硕弟弟终于会叫我哥哥了,我好激动啊!
中午去妈妈店里,姥姥在,硕硕弟弟也在,可惜硕硕弟弟睡午觉了。姥姥告诉我,硕硕弟弟会叫“哥哥”了,还发音特别准,我有点半信半疑,但是还特别期待,只能耐心等待小屁孩睡醒,然后亲口叫我“哥哥”……
时间突然变得像蜗牛,过得好慢、好慢,我巴不得去摇醒睡梦中的弟弟,可惜姥姥一直在旁边“守卫”着,除了耐心等待,还是耐心等待。
小家伙儿终于睡醒了,撒了尿,加了餐,喝了水,定了神,我看时机成熟,就迫不及待地凑到他面前,引导他,让他叫我“哥哥”。小家伙儿好像故意急我一样,左看看,右看看,就是不叫我。
这可怎么办呢?对!拿一个他的最爱引诱他,我拿了一个棒棒糖,在他面前晃着,跟他说,如果叫我哥哥,就给他吃,这招真管用,他连忙叫“哥-——哥——”,发音特别标准,还给了我一个香香的飞吻,把我激动晕了,连忙抱着他亲了好几口……
“硕硕会叫哥哥啦!硕硕会叫哥哥啦!”我手舞足蹈地叫着,想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
如果不使用想象展开,这篇小文章应该这样写:听说硕硕弟弟会叫哥哥了,我很高兴,就跑到妈妈的店里,想听听硕硕叫哥哥。到了店里,硕硕在睡觉,我一直等到他醒来,可是他不叫哥哥。我就拿出一个棒棒糖逗他,他真的叫我哥哥了。事情倒是交代出来了,但干巴巴的没有情节,更没有味道。然而,开心跳跳糖小朋友没有这样处理自己所经历的这件小事,他把这个简单的材料放在想象中酝酿加工,就写出了真实的感觉和生动的形象。
文章一开头,就是想象,“啊哈哈!我美了、美了、美了,我醉了、醉了、醉了”,化用歌词,通过想象性心理描写,把心中惊喜的感受真真切切地表现了出来,这种想象更增加了生活的真实感。第三、四自然段写店里等待硕硕醒来,先写对硕硕“发音特别准”的“有点半信半疑,但是还特别期待”验证的心情,接着写“时间突然变得像蜗牛,过得好慢、好慢,我巴不得去摇醒睡梦中的弟弟”的焦急心理,显而易见,这里想象成分很大,正是这种有机的想象产生了文章的小波澜,读者才会感到事件的真实可信性。第五自然段写硕硕醒来,“撒了尿,加了餐,喝了水,定了神”,“左看看,右看看”,并不理会“我”的引导,就是不叫哥哥,这些交代都是经过想象加了工的,让我们觉得“山穷水尽疑无路”了。第六段来了个“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个小段落通过合理的想象,为文章制造了一个跌宕,趣味性就出来了。收尾段虽短,但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利用巧妙的想象扣紧了命题,照应了开头。
“贴近自我”,并不仅仅限定于这三个相互连贯的途径,还要有些辅助手段,不过,这三种方法却是很重要的。作文很难写吗?其实非常容易,非常简单,凡是会说话、会写字的人,就具备了写文章的基本能力,虽然在表达方式上或表达水平上存在着高下之分,但是,一般人还是能够比较轻松地胜任的。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贴近自我,放开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