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的时间是2007年7月3日,再次打开这个文件的时间就是2015年3月24日了。这是我所写文章里拖得时间最久的,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动笔?原因很简单:心里也没底儿!
那个时候已经从事了十七年教育工作,自认为寻觅到了幸福的教师生活,但在经历了所有教育工作者成长过程都必须有过的辛苦、彷徨和无奈后,听到的埋怨声音还是最多的。自己所谓的那点“幸福”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多少有一点阿Q精神的成分在里面。
总体看,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感受到自己的职业幸福,有的只是说:“昨天上午上了四节课,我的声音都哑了。但是上课时,有几个学生们不听课,我很是生气,这么重要的的知识不掌握怎么能行?”说归说,不管又没有人监督,下一节课老师依然还是会去认认真真地讲课,声音始终还是会充满着激情。
小时候上学的时候,特别注意观察老师的脸色,然后判断老师今天是不是高兴,这个方法成了我们的晴雨表,教师幸福了,我们当学生的跟着享受幸福;老师一整天怨天尤人,憋着貌似“旧社会”的黑脸,哪个学生的心理还敢阳光灿烂?
当绝大多数人都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后,对老师的称呼早就摆脱了“臭老九”之类败坏老师名声的词语,但还沿用了“燃烧的蜡烛”、“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等这些称呼。但对于我来说,越来越认为这些是不对的。老师是实实在在的、普普通通的人,讲台上下只不过是角色不一样而已,终归都还是普普通通的人,以前踩在脚下的做法是错的,现在刻意拔高或者是“神话”(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请问谁见过灵魂?)老师都是不需要的,我们应该清晰、清醒地意识到,追求幸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普天下的每一个人的权利。
王金战,在《英才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写到:大多数劳动模范会被安排巡回作报告,最后的总结语往往都少不了说自己为了工作,如何忽视了家人,如何耽误了孩子。似乎就应该舍“小家”顾“大家”,不把爸爸妈妈的病耽误了,不把孩子的学业影响了,不把老婆(老公)的事儿搞砸了,不把自己累趴下,就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似的。
先进人物的事迹的确感人,能够做到的确不容易,要不全国每年表彰“感动中国”的人物也就区区十个人哪!还有十几亿人都是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有些人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上一次电视,但是他们不可谓不幸福,我想如果当劳模真的必须经历“残”“贫”“苦”的历练,一般人达不到那样的境界,这样的模范不当也罢。
福特说:只知工作而不知休息的人,有如没有刹车的汽车,极为危险,而不知工作的人则和没有引擎的汽车一样毫无用处。多年前我就自创了“面条李论”:白水煮面条就可以吃,但味道不好,营养也不均衡;一旦加上盐、青菜、煎鸡蛋、几滴香油,面的味道和卖相会让人垂涎欲滴。如果没有了面条,这些配料根本就不能算作饭,充其量就是一锅菜汤。
热爱工作,更要热爱自己。
有人说,所有人做的所有事儿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好吃懒做”! 仔细想想,还真是的啊!
以前农村学校一年有四个假期:寒假、暑假、麦假、秋假,特别是收麦子:先割倒麦子,拉到打麦场,摊开晒干用牛拉石磙碾压,趁天热“起场”,扬场,最少需要半个月,遇到阴天下雨“塌场”了,一年的辛苦算是百搭了!然后是种秋,犁地,耙地,拉绳子踩脚印,顺着印迹弯腰挖开一个个坑,种下一粒粒种子,往往是后面的还没有种完,前面的已经发芽了,天天累得腰酸背痛!直到现在都不愿意回想那个时候的生活!
再看现在,联合收割机半个小时收完三四亩地的麦子,摊到地上晾晒,遇到收麦子的可以顺便卖掉,播种机闪亮登场,半个小时后完毕。收秋也是一样的艰难,砍玉米杆儿是最重的活儿,上高中时候半天砍了一亩八的玉米杆儿,双手都是血泡,现在,旋耕机分分钟就把大片的玉米杆儿粉碎,实现“秸秆还田”!
上学时天天看课本上说实现“四个现代化”,现在终于尝到了“农业现代化”的甜头。
多年来我也一直在寻找这样“好吃懒做”的幸福之道。
周末回老家,爷爷又给我上了一节“政治课”。前几天干活儿时候被木板碰到了头,父亲给他缝了四针,我回去的第二天赶上奶奶陪着爷爷换药,看着父亲揭开纱布露出的伤口,虽然缝合得很好,但还是心疼得我差一点就掉了泪。
换药结束后,爷爷倒像是没事人似得,问我:
“你们哪儿开会了吗?”
“开啥会?”我一时半会儿没摸到头脑。
“开啥会?你看看电视上习近平天天讲反腐,你们不开会?”
“哦,这个呀!你不知道啊爷爷,当然开啊,去年一个星期都开好几个会哪!天天学习文件,写心得体会我都写了几大本了!”
“我想着你们也得开会,你爷爷一辈子没有大本事儿,可我就是相信毛主席的话:‘人坑地皮,地坑肚皮’,不好好干活,到啥时候都不中!”
眼前这位耄耋老人:浓密的头发黑白掺半,声如洪钟,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自如地接打电话,携手同龄的奶奶一起走过了七十多年,我真的是太幸福,因为我有如此优秀卓越的爷爷,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没有多大本事,但他把父亲培养成优秀的医生,把二叔培养成机械制造师,把三叔培养成建筑方面的高手,更重要的是从小到大对我们这些孙子辈的关怀备至,村里嘲笑他,说不眼气他看管孙子,身上背两个,手里扯一个。多年后,这些当年在爷爷背上享受过的,在爷爷的拖车上享受过的孙子们全部考上了大学,在教育、医学、航空航天、法律等领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我想这才是爷爷奶奶最自豪的事儿,也是爷爷奶奶幸福的源泉吧!
人都是一个出色的演员,每天都在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我也是一样,于是在每一场讲座的最后我都会说:大家可以和我交朋友,因为跟着我可以学会如何当一个好孙子、一个好儿子、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爸爸、一个好大哥。
在爷爷的“政治课”影响下,我不断学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主管政教处、公寓科、团委、高一年级部、十个班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开发自己的业余爱好:唱歌、打篮球、撰写文章、外出搞公益活动,以此把自己的状态、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不但自己开开心心地工作,还能影响周围的人和我一样的快乐。
很多人问我:当校长了还教那么多课,图什么?我说啥也不图,因为我看到每一个走进二高的学生不是一个个普普通通学的生,而是一个个家族的希望,他们让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即使每周最多有过十二个班的课(按规定我的满工作量仅仅是二节)也让我乐此不疲,学生喜欢我的课,传递给我的都是正能量,让我看到自己的价值。
有人说人用两种方式活着:一种是接受别人的东西:吃要接受别人种的粮食,穿要接受别人做的衣服,还要接受别人的文化等等,这种方式是内化。另一种是为别人作出贡献,这种方式是外化。我觉得当教师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同时在内化和外化中体会到幸福与快乐。
家住新城区,学校在老城区,之间十五公里的距离是我每天必须面对的。而骑自行车需要33分钟左右才可以到学校的艰辛,让绝大部分朋友都非常关心我:
“那么远骑自行车,天天都这样,累不累啊!”
“阴天下雨怎么办啊?不过很锻炼身体!”
其实,他并不知道,“烧脂肪,省汽油”的理念让我天天哼着歌走在上班的路上。也有了大把的时间让我思考:工作是什么?工作为了什么?学生是什么?老师干什么?
学生是学习生活和生存的人,教师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教师教得好不好,主要看教师有没有教给学生生活的智慧和生存的本领。因为学生不是我们改造的对象,他们是主动发展和变化的。
教师教书也好。教学生也好,关键在于奉献和付出后得到了什么。经过长期的摸索,我意识到,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在教学生,更重要的是实现自身发展的一种方式。人活着总要做事,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找到不同的做事方式,教师就是以教书育人的这种方式来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职业。所以,有人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会十分肯定地说:“做一个学者型的校长!”
我们的工作可以为了学生、为了家长、为了学校、为了校长,但同时也更要为了我们自己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工作,工作快乐了,幸福生活也就即随着到了!当老师二十四年都坚持带课,每年几十场公益讲座,咨询的老师家长和学生上百位,这些都不是为了赚钱,只是因为我喜欢,甚至和我的思想境界高低都无关。
在教学情境中充满创造性,处理教学事件得心应手的教育就是诗意的教育,而不断寻求这种教育的教师就是幸福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