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阶段,不同的“伴儿”
——读刘良华的《教育叙事》所感
韩素静
刘良华的《教育自传》不是理论书籍,但,我还是从中读出了一点理论的东西。
在<中小学的故事》这一章节中,良华先生提到:“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离家出走和反抗家长的经历,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曾经渴望离家出走和反抗家长。”这点,也应该是所有的孩子都曾经有过的心理。我曾经做过一次调查,班里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有过自杀的念头。有一个一向表现很温和的女生在问卷里说:“爸爸妈妈对我的误解让我觉得真的无法再活下去,好几次,我都已经站在了阳台上,但想想,我还是没有跳下去。”看着那些话语,我才知道,那个一向温婉的生命下面,掩盖着这样倔强的心。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有对父母的抵触阶段,那么,这样的抵触预示着什么呢?良华先生继续说:“我曾经认为反抗家长、离家出走是邪恶的念头,后来读了一些成长小说,发现‘反抗家长’和‘离家出走’几乎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仪式。”
作为成人,我似乎忘记了我是否有过“反抗家长”和“离家出走”的心理需求。也许我有过,但也早已被我有意或无意地遗忘了。但,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养育孩子就是逐渐远离的过程。小时候,那个小不点紧紧攥住你的手,唯恐一不小心把他弄丢,让他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但渐渐的,那个小不点开始挣脱你的手,伸开双臂去拥抱这个世界,张开所有的毛孔去感受这个社会。你终会发现,家,慢慢地正在变成一个客栈。
看了良华先生的文章,我才知道:每个孩子的成长,迟早都要发生“反抗家长”“离家出走”事件,这样的事件并不可怕,它原本属于正常的“成长事件”和“成长仪式”。尽管“离家出走”并不一定是情绪极端抵触地出走,例如,良华先生就把不该住校而要求住校的读书经历就看成了主观上的“离家出走”。
了解了这点,我至少清楚了,当孩子再有“反抗家长”和“离家出走”行为时,表示他正在迈过一个槛,他正在挣脱你的手臂,走向更为辽阔的世界。
当孩子离开了家,暂时离开了“家文化”后,谁会继续陪伴他的成长呢?
在这个阶段,他遇到的同伴很重要,他们之间,就会有独属于他们的“同伴文化”。这也是成长的关键链条。
这样说来,影响人的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家庭教育,其二是老师和同伴。
首先是老师。
孩子进入小学后,老师逐渐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他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们关注的对象,都能引起他强烈的注意,他开始知道:哦,原来,除了爸爸妈妈的生活方式之外,还有人这样生活。所以,教师,一定要慎重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句话,可能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其次是同伴。
孩子进入小学,父母的影响逐渐减弱,老师的影响逐步增强;但进入初中后,父母和老师的影响也逐步下降,这时候,孩子们把目光投向了伙伴和朋友的身上,他们更关注的是同伴在怎么做,同伴在做什么。同伴的做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对于一个所谓的小团队来说。从这点上来说,年级越高,班集体的氛围就越重要。马云说:“一根稻草在大街上是垃圾,绑在大白菜上可以卖白菜的价格,绑在大闸蟹上就是大闸蟹的价格。与谁捆绑在一起很重要!”尽管我不太赞成这段话,因为总觉得这根稻草始终只是一根稻草,无论是绑在了白菜上,还是绑在了大闸蟹上,它自身并没有增加什么价值。尽管反对这句话,但我还是想引用一下: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尽管不能完全决定你的层次,但,至少你会赞同那些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向。很多时候,我们为人处世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仅仅来源于书本和父母,而是来源于我们的同龄人。
我经常告诉孩子:当你一件事情不知道怎么做时,可以看看别人。例如,看到别人的书桌干干净净,你可能也会觉得你的邋遢很不应该;如果同伴说话温文尔雅,你说话可能就不会太大的声音……这就是场效应。十几岁的孩子,几十个孩子,生活在同一个班级里,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绝对是重要地。
不同的阶段,孩子会有不同的“伴儿”,这些不同的“伴儿”对他的行走方向和行走高度奠定了一个基础,指出了一个方向。了解了这点常识,可能对于我们在认识家庭教育和班级教育方面,有一点点启示。记住:人造就环境,但环境也可以造就人。通过改变人可以改变环境;通过改变环境也可以改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