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我们两家的友谊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7-31 11:05:40 作者: rapoo

我们两家的友谊

辉猛是我年轻时一起写作的朋友。因为我虚长他10岁,他称我为老师,虽是受之有愧,但也却之不恭。

1993年,辉猛在师范学校求学,我在中学做老师。那时他喜欢写散文,我恰好也喜欢写散文,彼此就成了文友,经常在一起切磋、讨论、交流。后来他考上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再见面时,多半就是我向他请教了。年轻的辉猛成了我的老师,谦逊的辉猛依然称我老师。

后来,辉猛考上吉林大学法律专业研究生。去读研不久,辉猛打来问候的电话,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年那个文笔流畅的青涩少年,悄然无声地长大成才了,而他,尚未忘记我这个所谓的老师,这怎不教人高兴?

2004年,辉猛毕业,在省会做了大学老师,工作出色,生活如意。现在,他已经是知名律师了,对我的称呼依然没有变。他的妻儿也像他一样称呼我,只是他儿子对我的称呼不固定,有时是“杨老师奶奶”,有时是“杨老师阿姨”,总之从这稚气的原创称呼中,我听到了幸福。

2005年,我也离开小城信阳,辗转700里,来到省城工作。那时,我还是个“三无”人员:无住所,无亲朋故交,无编制。我在办公楼五楼的一间休息室里,过着寂寥而艰苦的生活。晚上,校园里除了一楼的一名保安,就只有五楼的我和冷冰冰的房子、电脑。但我知道,在这异地,还有辉猛,尽管他在城东北,我在城西南,我们分居在城市的两端。

我来郑州的第一个星期日,辉猛就带着妻子东丽风尘仆仆来看我。他们请我吃热盆景火锅鱼。我第一次知道,鱼还可以放在火锅里煮着吃,鱼火锅里还可以下烩面。他们陪我吃着热腾腾的火锅,说着暖洋洋的家常话,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不是因为他们请吃饭,而是因为他告诉我:“老师,咱们的家乡在豫南,主要吃米,而这里主要吃面;咱们家乡山清水秀,雨水适量,空气质量高,而这里却是干燥少雨,风沙很大,俗语说: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叫郑州。还有俗语说:光灰的郑州,到处都是扒路军——你要注意调节和适应啊。”

陌生的城市里,我一下子就有了方向感、归属感,后来,辉猛又多次来电话和短信,告知我一些郑州生活的常识,这温馨的提示和深切关怀,对于初来乍到的我来说,是多么朴素而珍贵!

整个学校一个人的夜晚,内心涌动的,还是难以排解的郁闷和失落,于是我开始写教育博客,写我和我的学生的原生态故事以及我的工作体悟,我把心绪安置在文字里。在这异地,没有人感受到我内心的孤苦,所以博文虽不少,博客却冷清。辉猛知道后,立即也申请博客,与我呼应。我的每一篇博文,都有他精心的点评、诚恳的交流;他忙碌的时候,就请妻子东丽代他给我评论和留言。有了固定的读者,心灵也就有了稳固的落点,灵感也被激发,我越写越爱写,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博文发布。

2006到2007的两年,是我事业的最低谷,各种不顺,扑面而来,接踵而至,令我应接不暇。那真是一段磨砺人的日子。2008年3月,省里有个学术研讨会,原本我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有,可有一个发言人临时有事,不能参会,省教科所周宝荣先生打来电话,希望我填补这个发言。这个会议已经筹备了两个月,而我只有一天半的时间。我通宵达旦,挑选出博客中合适的文字,组合加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了发言稿。我的发言博得满堂喝彩。同年教师节,我评上河南省首批名师,得到这个消息,我第一时间联系辉猛,彼时,我喜极而泣,泣不成声。电话那端,辉猛说:“杨老师,我从来都相信你,没有改变过。”辉猛和他的妻儿,又何尝不是从来都在陪伴我,没有离开过!

2008年金秋时节,东丽生了宝宝,我去探望。东丽说:“老师,我和辉猛常常谈起你,我们佩服你热爱学生,公平仁慈,不光教他们知识,更教他们做人,我们俩也都是老师,你对我们影响很大,谢谢啊!”我从来不曾想过,我对教育的肤浅认知和对孩子的深深爱意,会打动两位年轻的大学老师,这让我开朗自信,通达上进。

2009年夏,我女儿小桃儿考上东南大学,辉猛一家隆重宴请我们母女,以示庆贺。席间,辉猛夫妇细细叮咛小桃儿读大学后的注意事项和努力方向,其言之真,其情之诚,俨然是小桃儿的亲哥哥亲嫂子。此情此景,我们母女常常回味,常常感动,常常也这样亲近别人。

认识辉猛19年了,他一直念念不忘我对他的一点点影响,而我,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小王子说:“当你给一朵玫瑰花浇了水,就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情。”我常常想,一段本非师生的师生情之所以能够进行下去,是因为彼此之间都有很多令对方受益的东西。

我们两家的友谊,将激励着我谦恭做人,虔诚教书。

读书人网 >中考话题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