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批注 读写结合
“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以符号和文字的方式,在文中及空白处进行标记和书写,用来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式。而这种读书方式与《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正好吻合。
“批注式阅读教学”又是在教师的指引下以学生自读自悟为重点,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圈点批画,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交流中开展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中心,使学生在读写交流中提高语文素养。
我们都知道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师要利用好这个例子,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提高语文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利用“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开展了读写结合的练习。在三年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根据本文特点补充空白。
我们的教材,字字珠玑,篇篇精华,都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而一些文章中的空白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我让学生写出鸟儿对树说的话,大多数学生写的是鸟儿对树的思念与惋惜。而刘思藐却写道:“树——我的朋友,虽然你离我而去。但你却用自己的身躯,换来了光明与温暖,我为你骄傲!”这是学生对作品个性化的理解,也是批注书阅读的自主性的体现。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的放鱼一段时。 有这样一句话: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学生批注:我从“盯”字看出了父亲也喜欢这条大鲈鱼;我从“好一会儿”看出了父亲很犹豫;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父亲决定把鱼放掉,并且态度很坚决。
听了学生的汇报我说:是呀,同学们,父亲对鲈鱼也是那样的喜爱与欣赏,可是父亲却坚决地让我把它放掉,你们感受到父亲此时此刻的心情了吗?
生:犹豫。
生:坚决。
生:父亲也在做道德的抉择,内心一定不平静。
师:是呀,同学们,此时父亲的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把他的想法写在你的随文练笔上。
生:不行,不能违背道德的规定,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我不能做错了。做错了,将会被道德惩罚。虽然这样的事实践起来很难,但我要坚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没有道德的人,是痛苦的。必须放了这条鱼。
生:这么大的鲈鱼,我也不想放。可是在道德面前,我又怎能不放呢?我一定要让我的儿子知道: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我怎么能违背道德呢?我只需记住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只要能有道德,他这一辈子是最富有的人,也是最快乐的人。这条鱼一定要放。因为我不能在利欲面前低头。
生:这么大的鱼,是难得一见的。如果我把鱼留下来,那么就是说自己被贪欲冲昏了头脑。不,不可以。虽然,每个人遇见这样的情况都会把鱼留下来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不能这样做,如果这么做了,自己的正义感被欲望战胜了。不,一定不能这样做。不然儿子长大了,面临这样的事情时,一定会向我学习的。我这个当父亲的一定要以身作则,成为儿子的好榜样。对,放了这条鱼,贪欲不能战胜正直。
生:政府的意见肯定是对的,我应该遵从,把鲈鱼放回湖里,我也应该从这件事中让孩子知道拥有道德。为了孩子的成长,我必须这么做。
------
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起来,也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起来。
二、根据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仿写。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作者写了什么,更要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并学会运用是我们教学语文的根本目标之一。所以在有些文章中,仿写文本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祖父的园子》的“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一段时。从让学生的批注中发现他们通过这段诗意的语言对作者自由快乐的感受很深刻,于是我就让学生模仿这段话进行写话练习。 学生写道: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黄瓜愿意长多长,就长多长。”西红柿愿意长成红的就长成红的,愿意长成绿的就长成绿的,就算长成粉色的也没人管。豆角愿意长成什么样就长成什么样,胖了没人管,瘦了也没人问。辣椒愿意成什么颜色就成什么颜色,即使长成花的也没人去限制它,一切都是自由的。”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蝴蝶一会儿飞到墙头上,一会儿飞到菜花上 ,愿意上哪儿就上哪儿,就算飞到天上去,也没人管它。蜜蜂愿意到哪朵花上采蜜就到哪朵花上去采,采够了,采足了,就满载劳动成果飞回家,谁也不会打扰它。蚂蚱愿意跳到哪儿,就跳到哪儿,就算跳到祖父的袖子上,也没人去驱赶它。”从学生的练笔中看得出学生也被这种自由快乐感染着。这是文本的迁移,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自己在批注文本中的收获拓展开来,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倡导我们的语文教学能使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的走进文本,与文本交流,与作者对话,习得学习方法,悟得表达方式。并把相关知识模仿、迁移和运用,达到读写结合,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