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残暑消尽秋渐浓(处暑)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8-08 11:11:01 作者: rapoo

残暑消尽秋渐浓

(一)

几日来,秋雨连绵,秋的味道是越来越浓了。

每日坐在阳台上,听着窗外雨声霖铃,寒蝉凄切。周杰伦的《菊花台》很久未听,这几日却听得哀婉惆怅,生出很多感慨出来。

馨香沁人的茉莉在绿叶中星星点点,那洁净的白让人不免生出怜爱,蹲下身来闻闻这朵,嗅嗅那支,突然忆起在一本杂志扉页上看到的几句诗来了——“夏还在花枝上顾盼/风就代她挥着手向我们告别/暑,躲藏于草丛/溽热消散,狂热收敛/一个人闲坐,怀想/季节越来越深/花朵怎敌得过岁月呼啸的脚步。”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就代表着萧瑟、衰败。杜甫有诗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在《秋浦歌》里也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林黛玉望着秋雨落花,也黯然神伤,吟出“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秋天,承载了文人太多的感情色彩,难以释怀的悲秋情结!

望着身边散乱了一地的书:《唐宋词十七讲》、《红楼梦》、《唐诗宋词精选》、《人生若只如初见》,自秋雨开始下,浓浓的秋意袭来,这几本书便常翻常看起来。心里突然明白,原来是这场连绵的秋雨,让我的内心也生出了伤春悲秋的感叹。

“妈妈,好冷啊!秋天是不是真的来了?”女儿停下手中写作业的笔,又加了件外套,来到阳台上,坐在桌子的旁边,把我散落在地上的书放到桌上,然后,拿起桌子上的台历翻看起来。在开学的那一页,她早已折上了角,日子就在她每日的翻看日历中滑过,离那折角的一页越来越薄了,开学的日子近了,秋天可不也就到来了吗?

(二)

2010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十四,太阳到达黄经150度。这天是处暑。

这天女儿起得很早,端坐在自己的书桌旁读第三册的语文书,临近开学,她每天都在盼望当中,预习已成了她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多美呀,就像一幅幅多彩的图画。”

我告诉女儿说,今天是处暑。

女儿不解地问:“处暑,是什么意思啊?”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了。”我解释说。

“怪不得这几天一直下雨,我都穿上厚衣服了。”女儿突然像想起了什么,朝我喊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妈妈,等这场雨停了,天就会变冷一些的。秋天真的到了。”

我们在阳台上坐下,一起念着有关处暑的农谚:“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七月秋风凉,棉花白,稻子黄。处暑荞麦白露菜。”

“妈妈,我知道‘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的意思是处暑时候下雨,对庄稼的生长有好处,‘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意思是说处暑如果下雨,就会下个不停,如果不下雨,天就会干旱。可是‘处暑荞麦白露菜’是什意思啊?”

“处暑的到来,田里的芝麻割了,花生扯了,这些田地就空了下来。种菜、种麦子都还早。勤劳的农人,把地也是当作勤劳的人一样地看待的,是不准它歇着的,在这仅有的一点空档时期,都要种上一季荞麦。荞麦的生长期短,收割后仍不影响种菜子、小麦,因为种菜子要到寒露,种小麦要到霜降。”我笑着说。

“哦,秋处露秋寒霜降,是啊,处暑后是白露,白露后是秋分,秋分后才是寒露和霜降,时间是挺长的。”女儿板着指头背着《二十四节气歌》自言自语地说。

“就像你,在暑假里,除了完成作业,还要读书,练字,画画,练琴,预习新课,不能让时间白白的流走是一样的。”女儿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继续看处暑的三侯:“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黍、稷、稻、粱类农作物成熟。”

这么走进处暑的时候,感觉到秋天的味道真是越发浓厚了,秋雨也显得更萧索,不由得裹紧了披着的外套。

(三)

“妈妈,处暑的时候应该读什么诗呢?课文《古诗两首》中的《赠刘景文》和《山行》不是就是描写秋天的诗吗?”女儿问道。

“它们都是描写秋天的诗不错,《赠刘景文》中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写的是秋去冬来的景色,现在菊花还没开放,《山行》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个时候正是霜降节气呢!”我指着课文中的插图说道。

“那处暑该读什么呢?”女儿问。

“我们一起来读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吧!”说着,我打开电脑,配着优美的图片,和女儿一起走进安静的秋雨后的空山。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暝:夜,晚。指傍晚。随意:任凭。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歇:消散。春芳歇:春天的芳花凋谢了。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听着配音朗读了几遍,女儿也跟着读得有了几分通顺和流畅后,我读着这些词义解释。

“曼曼,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我问女儿。

“高山,松树,泉水,竹林,莲花。”女儿回答。

“在这首诗里,‘松树’、‘清泉’和‘莲’都象征着高洁,象征着诗人的挺拔刚毅。一场秋雨刚刚过去,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中传出洗衣服姑娘的谈笑声,莲蓬微微活动,渔舟正下水撒网。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里,一副清幽的水墨画在脑海中渲染出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女儿不知是被曼妙的图画所吸引,被轻灵的古筝曲所打动,还是被王维诗中这安静高洁的意境所震撼,一遍又一遍地念着这些句子。

我似乎可以想象到明月照在松间的静谧,清泉从石上流过的淙淙声,还有那美丽的女子,满池的荷叶……霎时间,被王维的旷达打动。是啊,世俗的人,自然体会不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体会不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灵动,自然无法做到诗意地栖居。

终于学会/用平静的心/面对自己/处暑的处/表示终止/那么/你我的手中/还能残存什么?当这几句诗重现于脑海的时候,突然有些释然。

残暑消尽秋渐浓(处暑)作文

读书人网 >一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