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加强数学预习有效性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发布时间: 2017-08-12 10:43:06 作者: rapoo

存在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下列不适度现象。

一、预习要求不具体,导致预习不到位。有的老师布置作业时,只说:“今天晚上预习×××内容。”学生就走马观花的看一遍,导致预习不到位。

二、没有预习方法,学生无从下手。凡事得有法,有路可循,否则学生无从下手。

三、预习得不到落实。晚上布置了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时老师不管不问,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一个样,得不到及时反馈。

四、预习见高不见低,由于预习不能实事求是,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总是以优先预习效果取代全班学生预习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我组从以下方面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改变预习方式 提高学习能力

四年级学生数学预习时,总是先给学生列好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预习。而现在已经到了五年级,如果依旧照此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还有可能束缚孩子的思维,阻碍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永远只会让别人扶着走路。为此,现在我们要求学生预习时,首先要求学生进行全文阅读,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分段阅读,理清本段(本环节)的重点知识;最后对全文进行回顾整理,并要求学生列成自学提纲的形式。第二天汇报交流,教师只是提出异议或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

现以《分数乘整数》一课为例,进行简单说明。首先让学生回报预习提纲。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整理出了下列提纲:

1、 通过看主题图知道了什么?

2、 解答此题书中用了几种方法?

3、 怎样计算分数乘整数?

4、 分数乘整数注意什么?

5、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

再比如《分数乘法应用题》,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并且会利用线段图理解题意。并且这节课有两个知识点,一是总量和部分量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两个不同量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依然要求学生照此方法进行。但布置前和布置后我都感觉心里没底,这节课如果没有一定能力的话,学生只能找着课本读一读,甚至读过后也不容易总结出问题,更不可能挖出太深的东西,所以我一直顾虑重重。不知学生能预习到什么程度,能否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会列出什么样的预习提纲?等到第二天我依然带着这些疑问来到了课堂。自认为这节课不好把握,让学生列预习提纲更是纸上谈兵,所以我说道:“孩子们,老师再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把这节内容根据昨天的预习重新回顾一下。”其实我是想利用这五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课堂计划。因为学生每人都有一个预习本,学生一边看着课本,我一边检查着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检查了5、6个学生的预习便使我感到了惊讶和惊奇,使我如释重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我的学生会学习了!我急忙让学生停了下来,赞赏道:“孩子们,我真是没想到你们具有这么强的学习能力,你们列的预习提纲简直让我不敢相信,竟能

把这节课的重点把握得这么透彻,太了不起了!”

这就是学生列的预习提纲:

1、 通过看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

2、 如何用线段图表示题意?

3、 求一班男生多少人就是求什么?求二班女生多少人

呢?

4、两道题的线段图为什么不一样呢?

二、适度评价预习结果,激发预习兴趣

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对中下层的学生应采取先扶后放、循序渐进、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感到预习的喜悦,产生兴趣;同时把竞争意识引到预习活动中,老师在讲课前,根据布置的预习提纲进行“知识小竞赛”,给较好的学生奖励“智多星”的称号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对困难的学生还要手把手地教,要关心困难生,让学困生在体会老师的爱心中,对数学产生兴趣,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

为了便于评价及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检查,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预习本,预习本里记录着每个学生当天预习的情况。为了督促每个学生的预习兴趣和预习质量,又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不仅能把老师提供的预习提纲中涉及的问题想办法解决,而且还要能提出新的质疑;学习中等的学生要尽量把老师所提供的问题一一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要写明原因;学困生对老师所提供的问题能解决多少是多少。如果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只要符合所规定标准的都按优秀对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学困生要想达到优秀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当小组讨论时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二者合一才能达到优秀。如果超过了自订的预习标准,除了得到优秀外,再另加2分。这样每个学生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还有制度的限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也许这就是适度理念所倡导的。

三、充分利用预习成果,打造自主高效课堂

我们认为,要想把预习落到实处,体现预习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革现存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我校所提倡的自主高效课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组研究了如下的教学模式:

专项训练——预习展示——交流汇报——自主总结——自主练习——自主评价6个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一、专项训练

专项训练,其实就相当于细水长流,对学生基本能力的一个强化训练。我们大家都知道,要想把数学学好,必须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作铺垫,而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不是一日之事,一日之功,它需要常抓不懈。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二、预习展示

此过程既是对预习的一个检查,使老师进一步明白学生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弄清楚学生的盲点,使授课更有针对性。也就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同时本环节也是学生再次审视自己的一个过程,也是自己评价自己预习效果的一个过程。

三、交流汇报

这一环节,首先学生自己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首先让学生自己对每一个问题有自己的一个认识,自己的认识也许是正确的也许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够完整的,再通过和别人交流不仅可以说服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想法,还可以深化几个人的思维。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不免会同出现不同答案,这时老师要

给学生争执的时间,老师要尽可能少的当裁判,要让学生在争执、辩论中明白、醒悟!

如,在《分数乘整数》这节课,当学生在交流有几种方法解答时,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说:三种方法,一种是用加法计算的,另一种是用乘法计算的,还有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的;有的说是用两种方法计算的:一种是加法,一种是乘法;还有的学生认为:也是两种,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的,一种是先计算再约分。当出现这三种不同说法后我听见就有同学解释道:本题不是用三种方法解答的,先约分再计算和先计算再约分,这是说明分数乘整数的两种计算方法,而不是解答要求问题的两种方法,解答此题的方法只有两种,那就是加法和乘法。此学生说得透彻明了,本小组的学生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小组交流只是小范围的互动,可以说大部分问题已经得到解

决。全班交流汇报是对学生再认识的一次升华,可能会出现争执,会提出质疑,但在争执、质疑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是学习的快乐,学习的幸福。这是一个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的片段: “根据题意我们知道男生制作的是总数的5/6,所以画线段时应先画出表示总数的线段,再把总数平均分成6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学生是边说边画图,真是一位教师风度。

生继续讲解 “根据男生制作的是总数的5/6可知求男生的就是求15的5/6是多少。”这是一学生补充到: “根据线段图也可以看出求男生制作的件数就是求15的5/6是多少。”当这一组汇报完后,下面一位学生质问到:“你们能解释一下,第一题为什么只画一条线段,而第二题则画两条线段呢?”这一小组同学这样答道:“因为例1是总量和部分量之间的关系,而例2是两个不同量之间的关系,所以画线段图的方法就不一样,也就是总量和部分量之间的关系用一个

线段图表示,是两个不同量之间的关系用两条线段表示。”

就这样一节课不需我的讲解,在学生时而讨论,时而争执之间

把这节课分析得淋漓尽致。

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倾听者、判断者,还要做一个抛球者,也就是当学生的讲解有遗漏时,老师要及时抛出一个球,让这个球在学生中在相互传一传,接一接,加强一下球技。也就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分数乘整数》这节课,学生对计算方法基本掌握,对为何可以这样计算还有待考虑。为此,我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1/2×6=1×6/2你能解释吗?这一问题的抛出,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知其所以然,同时让学生明白在预习的过程中,对于解答的步骤和方法也要会提出问题,在读的过程中要学会边读边思。

四、自主梳理

自主梳理,不仅使学生对新知又进行了一次整理回顾,一次对知识的梳理,而且使学生对知识能够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并且起到了小结的作用。本环节的要求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一节课不能没有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整节课都是学生自己在“哇啦哇啦”地讲,吵吵闹闹的讨论,课堂的实际效益也是不高的。更不能体现我校所倡导的适度教育理念和自主高效课堂。

五、自主练习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不同收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自主评价

此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不仅能看到自己的优和差,同时也要会欣赏别人,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这样的课堂教学体现四个方面的特点:让学生多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多体验,培养学生感知的能力;让学生多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能力。更能体现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有不同的收益,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

因此,我们认为只有把握好了预习关,提高了学生的预习兴趣和质量,才凸显课堂的高效和自主。

读书人网 >三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