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每天读点《论语》(二十)作文

发布时间: 2017-08-17 11:11:36 作者: rapoo

每天读点《论语》(二十)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sōu)哉!人焉哉!”

孔子说:“考查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你先看他的行为,看他都做了些什么(视其所以),再观察他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观其所由),最后考察他这么做是不是出自他的本意,是不是心甘情愿,心安理得(察其所安)。这样一来,有什么人还可以虚伪掩盖得了呢?”也就是说,先看外在行为,再看内在动机,最后还要长期观察持续效果,这样一来,再高明的伪君子也掩盖不了啊。君子就是动机与外在合一,而且能够长期坚持并且心安理得。

《论语》1.16章中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人,是育人、用人、交人、办事等之前提。知人不易。此章具体传授知人之法。《松阳讲义》中说:“知人原不是易事。其实非人之难知,只是不细心去看耳。既欲知人,若但求之毁誉,索之语言文字,又或为论心不论迹之说,探之于践履之外,其不为人所欺者鲜矣。”此处,孔子教我们细心看人之次第。第一,近视其当前之所为;第二,远观其既往之所作;第三,深察其未来之所欲。 “凡事问发心”,吾辈待人接物,宜深入探究其人以至自己之心性,则或将不致被人欺及自欺也。

此章也在告诫我们需做个胸怀坦荡的人。人总有意无意戴着各种假面具,生在世上,活在人群,于是由此“视”此“察”。“我与你”的世界总被“我与它”的世界阻挡。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如此看来,孔子是注重实践,注重个人感悟的。

《朱注》中说:“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我们中国极端重视历史经验,记录各种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殷鉴。中国史书之多,举世无匹。从经验、事实、历史出发,温故以知新,不迷信奇迹,不空想思辨,此实用理性之具体呈现。同样,与人交往,那些待人接物的道理,往往要靠我们丰富的人生经验才能体会,所谓“世事洞明”,所谓“人情练达”。

今天如果拿孔子这句话来警示我们的教学,也可以对我们有所启示。智慧都是从教训中得来的,成功都是从失败中磨练出来的,真正的“新”知,都是从“故”事里面悟出来的。因此,多年来,课改在倡导让学生成为主体,在课堂上彰显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从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思考,去发现。如果我们能够启发、帮助学生从过去的经验里获得新的心得体会,那么我们才有资格,才有可能做他真正的良师益友。

2.12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是器具。”器是什么意思?比如一个碗,它就是一个器,它的作用仅仅能用来盛放一些小东西,它的作用很单一。孔子的意思应该是说,君子应该无所不通。

《礼记学记》中也说:“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志于本矣。三十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意思是说,道行最高的人不限于担任一种官职;懂得大道理的人不局限于一定的用处;最讲诚信的人不必靠立约来约束;天有四时而不只有一季。能懂得这四种道理,就能立志于根本。夏商周三代君王祭祀山河而后祭海,因为河是水的来源,海是河的汇集处。这就叫做致力于根本。君子是知行合一,言行如一,表里统一的,这样的君子,他们的才能是多方面的。

在今天,我们应该也可以理解为,人不要被异化,不要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人活着不是作为任何机器或机器部件,而应该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和实现。

读书人网 >一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